寄毗陵楊給事三首 其一
揮毫起制來東省
躡足修名謁外臺
好著櫜鞬莫惆悵
出文入武是全才
揮毫起制來東省
躡足修名謁外臺
好著櫜鞬莫惆悵
出文入武是全才
你揮筆起草制書從東省而來,謹慎修養美名去拜訪外臺。好好佩上櫜鞬莫要惆悵,能文能武才是全面的人才。
揮毫:運筆書寫,指寫作。
起制:起草制書(皇帝詔令)。
東省:唐代門下省、中書省位于宮城東側,故稱東省。
躡足:輕步,形容行動謹慎。
修名:修養美好的名聲。
謁外臺:拜訪外臺(代指地方官署或長官)。
櫜鞬(gāo jiān):盛弓箭的器具,此處代指武備。
出文入武:既能文又能武。
此詩為詩人寄贈毗陵(今江蘇常州)楊給事之作。唐代給事中職掌駁正政令,楊給事或由中央東省(門下/中書省)外任地方,詩人以詩相贈,既肯定其文才(‘揮毫起制’),又鼓勵其發揮武略(‘好著櫜鞬’),反映唐代對文武兼備人才的推崇。
全詩以“出文入武是全才”為核心,前兩句概述楊給事的文才與聲名,后兩句以‘櫜鞬’為喻勸勉其不必惆悵,簡潔有力地突出其全才特質,體現唐代士大夫對文武兼修的價值認同。
紅珠翠羽。記搴來并坐,樓上聽雨。寶蒜垂垂,蓮漏沈沈,蠟燭明明無語。春風搖蕩春云熱,只此際、魂銷先許。怕夜來、尚怯輕寒,睡足海棠嬌護。剛破梅花冷夢,算香衾又負,芳事多阻。似怨檀奴,悄未周防,一點銀蟾遙妒。芙蓉四壁秋波繞,但莫放、鴛鴦飛去。想佩環、縹緲非耶,悵望碧紗成霧。
三殿初開夜漏遲,從臣猶肅漢宮儀。喧呼馬仆燈沉陌,零亂鹓班雨滿墀。每歲宗藩當遣使,錦旄龍節載恩輝。昨年冊禮彌年舉,圣駕新巡漠北歸。至尊新免太皇喪,傳制分封舉舊章。周宗盤石千年固,漢使星軺滿路光。向夕鳴鞘下建章,平明飛鞚出長楊。冠軍常侍俱承寵,白馬金鞍從武皇。
三年惠政留巖邑,千里歸舟犯惡灘。烏鵲信傳知漸近,白鷗盟在未應寒。流年忽忽雙蓬鬢,薄宦紛紛一旅亭。惟有長官衫色在,至今猶與眼俱青。知稼堂中一味閒,卷簾終日臥看山。雖無微祿供貧病,幸有新詩伴往還。不比人心驚歲移,且看雁影逐春歸。明朝已辦椒花頌,相對一尊忘是非。
戊申賜額福園居,此日瞻楣猶故予。何意獨蒙天眷渥,書名定位溯恩初。
高閣崚嶒倚素秋,興來攜客一遨游。仙橋未斷人遙指,冰石無寒跡尚留。嶺樹平凌青漢迥,巖峰遠并白云浮。元公風韻遺濂水,沁入瀟江派自流。
萬里云羅入望收,聲聲鴻雁幾沈浮。梅邊一笛春如許,何日重游古渡頭。南枝才落北枝開,行見群鷗橫陣來。蜂蝶不知春意鬧,千紅萬紫繞園栽。景物江南處處紅,湖邊桃李笑春風。仙蹤綠野人何在,好似迷離入定中。夢影樓臺一樣新,春風吹綠草成茵。愧無彩筆題紅句,付寄江淮散淡人。
夏蟹新中食,初菘脆入齏。
驚風匿白日,山深路如漆。烏店灰燼余,一二破土室。老叟迓客坐,欲語神慘栗。自言就木年,平頭六十一。有男己娶婦,菽水歡繞膝。更有乳下孫,調弄慰衰疾。昨月寇突至,倉猝生離別。我老骨髓乾,欲逃逃不脫。長跪乞賊憐,股悚甘嗔喝。篩簸我稻粱,顛倒我裋褐。一棺久待死,斧作薪柴藝。膽裂潛吞聲,賊去幸復活。近稍集流亡,初從亂離說。云我子戀婦,十步每九蹶。更有襁褓兒,呱呱難舍決。大半落賊手,殘害為異物。敢望骨肉歡,異時聚蓬篳。但愿撫其尸,一灑眼中血。天明叟出門,扶杖尋兒骨。
騎驢萬里行,歲一過秦城。下杜貰春酒,新豐聞曉鶯。綠槐新巷陌,白骨幾公卿。欲覓曲江水,連云禾黍生。
終軍年少獨稱才,長揖青州太守來。奉使東歸行建節,關門何事索襦回。
今朝九月二十,莫怪光陰電急。游人南北憧憧,不識自家城邑。眨上眉毛從此入。
絕交久是孔方兄,賒得村醪小款迎。君豈真無食肉相,夜來蔬筍太僧清。
我貴何妨知我希,秋山閒看倚荊扉。濤聲細細松間落,雪影搖搖荻上飛。詩瘦自憐同骨瘦,身微卻喜共名微。家鄉昔日太平事,晚稻香新紫蟹肥。
睡架荼蘼紅刺軟,霧中桄蔽輕紈。幾番覓釧坐花間。香山未暖,石炭搗煙寒。薄絮裝衣縈背胛,空懸辟凍金環。武溪雪凈尚征蠻。杜鵑聲杳,莫是未教還。
柔荑膩滑明如雪。曾得見、湘簾揭。巧弄機關春意泄。輕翻小鏡,暗題密字,驀把魂靈捏。淚珠彈盡相思血。倦抵牙齦自微齧。繡帶慵拈人代結。玉箏弦斷,翠奩脂冷,重殺針兒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