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山渡湖至吳溇
白云淡寫數峰晴,忽忽風蒲鏡里行。
落木無多逢雁蚤,滄波不極逐鷗輕。
殘鐘晚唄雙林寺,斷劍秋華一字城。
掃卻蒼涼懷古意,浮家少伯共平生。
白云淡寫數峰晴,忽忽風蒲鏡里行。
落木無多逢雁蚤,滄波不極逐鷗輕。
殘鐘晚唄雙林寺,斷劍秋華一字城。
掃卻蒼涼懷古意,浮家少伯共平生。
白云輕描淡寫,數座山峰在晴日中清晰可見;風吹蒲草搖曳,行船如在鏡般的湖面滑行。落葉稀疏,卻早遇南歸的雁群;水波浩渺無邊,輕鷗追逐著船兒輕快飛翔。雙林寺傳來黃昏的殘鐘與佛頌;一字城邊,秋日的斷劍映著光華。掃去心中蒼涼的懷古思緒,愿如范蠡般泛舟江湖,度此一生。
風蒲:被風吹動的蒲草。
鏡里行:形容湖面平靜如鏡,船行其中。
蚤:同‘早’。
滄波不極:水波浩渺無邊。
晚唄:傍晚的佛頌聲。
雙林寺:具體所指待考,或為太湖畔古寺。
斷劍秋華:秋日里殘留的劍痕或古跡。
一字城:可能為當地歷史遺跡。
浮家少伯:指春秋時范蠡,字少伯,助越滅吳后泛舟五湖,此處借指隱逸生活。
此詩當為秋日作者從東山渡太湖至吳溇途中所作。時近黃昏,湖光山色與古寺、遺跡交織,觸發懷古之情,轉而向往如范蠡般的隱逸生涯,反映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感悟。
此詩描繪秋日渡湖所見,將自然景色與歷史遺跡結合,由景及情,從懷古的蒼涼轉向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語言凝練,意境悠遠,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思考。
津亭過雨散炎埃,畫舫青簾薄暮開。太史定占鳧舄至,清時爭待鶴書來。螭坳對奏遲高步,龍井經游想駿才。曾是竹林琴酒客,能無垂白望燕臺。
青山俯碧海,南狩建行都。衛人悲鶴乘,楚國賞羊屠。雌雄不可辨,千載嘆城烏。
分符淹遠宦,化士豈文翁。桃李無言外,風云變態中。掄才需北闕,奏賦待南宮。海色看鵬運,扶桑曉日紅。
萬井千家繞郭門,軒軒新筑間頹垣。可因戎馬驚鵝鸛,其奈簪纓化鶴猿。行露未晞聊假息,清江難浣是師言。尚憐信國風流在,燕市遙招柏府魂。
五老峰前曉煙新,亂松野竹壓山云。飄然直上三千尺,絕頂閒行看夕曛。
沉醉東風羨二難,參差黃發映酡顏。相看八十與七十,應是大山還小山。華萼樓邊春草碧,紫荊材下舞衣斑。一門已得同居樂,百歲寧分各半閒。
南遷過嶺面無慚,前有東坡后澹庵。兒輩欲知當日事,青山解語水能談。
名利醉心濃似酒,貪夫袞袞死紅塵。折腰不樂翻回去,此老猶為千載人。
四十年前戴此巾,幾回清夢隔風塵。誰知道路閒邊目,還看山林病后身。蓬島客參諸老社,曲江圖入九峰春。相逢莫道無同志,見說伊川已有人。
城頭山腳舊圖開,華構凌云亦壯哉。談席昔人文獻地,升堂此日豫章材。弦歌化里清風動,麟鳳天南紫氣來。獨奈巖阿叢桂冷,幽棲不是偉長才。高館搴帷萬象開,西山翠入氣佳哉。六經重振南方學,千里還徵上駕材。鸞鶴繞庭翔更集,云霞拂棟去還來。古今同被弦歌化,林臥其如老不才。
山雨疏疏心又驚,起瞻天色斗微明。他年一枕江關夢,知憶蓬窗此夜聲。
自昔諸孤仰母慈,萱花零落最堪悲。衣中忍看縫時線,機上空馀斷后絲。千載松楸嗟已老,九原霜露不勝思。懸知幾度傷心處,正是烏啼月落時。
云中人兮云為幕,終日蒙頭兮白云漠漠。雞空聞聲兮犬吠葉落。云關閉兮謝游客,中思無為兮永與世隔。
世外交難得,如師洽素心。疏狂元有道,哀樂亦同音。野徑通人小,禪枝宿鳥深。愿君如海月,長為照彈琴。
花燈百隊走兒童,盡道仙娥降月中。縱是霓裳看不見,白毫光里度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