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五首 其二十
鷲嶺拈花,少林得髓。
病痛一般,脈息有異。
脈得著目前見鬼,脈不著死而不吊。
鷲嶺拈花,少林得髓。
病痛一般,脈息有異。
脈得著目前見鬼,脈不著死而不吊。
靈鷲山上佛陀拈花示法,少林寺中達摩傳法慧可得其精髓。問題本質相同,解決的機鋒卻有差異。若執著于法脈機鋒,眼前便會生出迷障;若不執著于法脈機鋒,即便'死去'也無需哀悼。
鷲嶺拈花:指佛陀在靈鷲山(印度佛教圣地)拈花示眾,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得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傳承之始。
少林得髓:指達摩祖師在少林寺傳法于慧可(禪宗二祖),慧可斷臂求法,達摩稱其'得髓'(得法之核心)。
脈息:比喻禪宗法脈的傳承機鋒或修行的關鍵路徑。
見鬼:佛教中指因執著于外相而產生的迷障、妄念。
死而不吊:指超越生死執著,無需世俗的哀悼,喻指無掛礙的禪悟境界。
此偈為宋代禪宗偈頌,屬禪宗語錄體文獻。宋代禪宗發展鼎盛,禪師常以偈頌形式總結禪法、開示學人。此偈通過對比禪宗初祖(迦葉)與二祖(慧可)的得法因緣,探討法脈傳承中'機鋒'的運用與超越,反映了宋代禪門對'不執著于法'的重視,是禪宗'以心傳心'思想的具體體現。
此偈借禪宗經典典故,指出法脈傳承中問題本質相同但機鋒有別,強調對法脈機鋒需'不著'的核心思想。語言凝練而富有禪意,是闡釋禪宗'離相無住'理念的典型之作,體現了禪宗語錄'直指人心'的文學特色。
十年吟望阻斯樓,臣里遙于海外洲。換劫又更新郁壘,歸耕寧有舊菟裘。暖姝自媚聊忘老,骯臟難諧一嘯儔。待向橋西溫履跡,繁香滿樹憶儂不?
了無風雨度重陽,人事蕭寥可是常。諧老詩聲多變徵,殘秋菊候似投荒。傷高誰會平生意,換劫難容我輩狂。眼底魚蝦同擾攘,逢辰枉用嘆茫茫。
東君原是繁華主。省得秾芳迎日,晴波浮煙,黃鸝弄鳴深樹。敢喚徹海棠魂,乞借春陰語。少年情緒爭拚,扣動心弦,憑向誰訴。還據。漏泄好春光,怕被風吹去。恣狂蜂蝶,惹草沾花,無端浪飛隨舞。望細柳小紅橋,綠水縈回處。相見艤棹空明,天許人容與。
讀書空自負脩能,贏得窮途歲月仍。旦晚西風報凄懔,一涼到骨恐難勝。
紅心蕉夢,青玉蘭因,夜窗意葉。淡月朦朧,垂楊顫裊魚絮唼。不道天角微茫,送遠聲咿軋。回憶前塵,殢人多少驚怯。如箭流光,對絲絲、鏡中羞鑷。錦箋書細,當初親封秘閱。且把衷情低訴,貯練金珍篋。鴛被輕孤,浪紋依舊歡疊。
清明時節西湖好,逞著秾華。小別儂家。歷轆聲中走夜車。樓臺倒景留行客,風暖春嘩。水膩波斜。新苑重開故眼花。
世兒自了外何能,一著差成萬劫仍。誰信爛柯巖下客,看天悲憫轉難勝。
恰逢上巳西湖好,杏雨霏紅。絮霧冥濛。濃淡相宜國艷風。輕衫短帽家常態,凡緒難空。心系房櫳。尋夢春宵透漏中。
解夏幽人苦未能,江城颶過暑猶仍。秋云枉作奇峰勢,望雨心情不自勝。
繁華自古西湖好,花港逶迤。春曉蘇堤。緩步垂楊倩影隨。凌波回憶渾如夢,雙槳曾移。明月漣漪。隱隱青山燕掠飛。
孤行無計避迷陽,散郁猶思一仰蒼。菊外豈知人事異,尊前難斗此身強。故山風物成追憶,秋士心情久斂藏。爭怪髯蘇牢閉戶,逢辰惆悵少年場。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閑。斗轉星移天欲曉,白云依舊覆青山。
山明水秀西湖好,花雨多妍。鶯燕爭喧。錦蹙霞翻火爛然。重尋廿載千金夢,一枕游仙。何似人間。細逗琴心十四弦。
亂后裁全復壁身,夢馀重憶舊京春。金臺酒盡收殘淚,汐社風微見替人。唾手功名端一吷,通神翰墨尚如新。知君早息冤親念,茗碗澆胸懶過秦。
咄哉老性空,剛要餒魚鱉。去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