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張圣庵
茅屋當山挹翠微,半生磊落遁何肥。
桃花訂論思元老,瓠子陣書只布衣。
千里長鯨橫海去,九秋高雁拂云歸。
華封終古誰分席,未到抽簪愿已非。
茅屋當山挹翠微,半生磊落遁何肥。
桃花訂論思元老,瓠子陣書只布衣。
千里長鯨橫海去,九秋高雁拂云歸。
華封終古誰分席,未到抽簪愿已非。
茅屋正對著青山,仿佛在攬取那青翠的山色,您半生光明磊落,隱居得如此自在。您像桃花源中與賢者談論道理的老者,雖有像在瓠子治理水患那樣的謀略,卻只是一介平民。您如千里長鯨橫游大海而去,又似深秋高雁拂云而歸。從古至今,像華封三祝那樣的賢德之境,誰能與您同坐一席呢?在我還未辭官歸隱時,愿望就已不同往昔了。
挹:舀,汲取,此處有攬取之意。翠微:青翠的山色。
磊落:形容人的胸懷坦白,行為正直。遁:隱居。肥:安適。
桃花訂論:化用桃花源的典故,指與賢者談論道理。元老:指年高望重的人。
瓠子陣書:瓠子是地名,漢武帝時曾在此治理黃河水患。陣書指有關治水或軍事等方面的謀略。布衣:平民。
長鯨:比喻有遠大抱負和才能的人。
九秋:深秋。
華封:華封三祝,指祝愿人長壽、富貴、多男子,這里代指賢德之境。分席:古人席地而坐,分席而坐表示地位相當,可同坐一席。
抽簪:古時官員束發用簪,抽簪表示辭官歸隱。
由于缺乏具體資料,難以確切知曉創作時間和地點。推測可能是詩人在與張圣庵交往過程中,看到張圣庵雖為平民卻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隱居生活自在灑脫,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定的動蕩或不如意,使得詩人對張圣庵的隱居生活產生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圣庵的才德和隱居生活。其特點在于用典巧妙,意象豐富,生動地塑造了張圣庵的形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賢才的推崇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旗偃黃花嶺,笳沉白草溝。武安勤饗士,太尉暇登樓。霸氣沙陀早,軍聲陰館秋。無須黃老術,儒將自風流。幕府依嚴武,溪堂筑浣花。雄才驚不世,浪跡托為家。岳吐孤生竹,天含五色霞。年年持獻壽,忠信是丹砂。
城南風日太清妍,半醉扶尋陌上鈿。十里梨云吹不斷,酒旗紅出綠楊煙。法華寺在臺南市。
未慣觀空空可觀,更參向上一機關。大通與我合為一,眼自有馀空自慳。
八月秋分白露交,荒江古渡雨瀟瀟。此時有客推篷看,千里寒云沒柳梢。商人婦,獨魂銷。蘆花楓葉乍長宵。琵琶弦上分明語,年少豐姿柳樣嬌。
冰溪凜凜九回曲,玉壁巖巖兩面開。舟逆急湍分寸上,奇峰細得看崔嵬。幾段飛橋著翠煙,云間有路想通天。古來何事非陳跡,道是神仙不見仙。武夷山上生春茶,武夷溪水清見沙。含溪嚼茶坐盤石,悵惆欲趁西飛霞。
密葉自成金罽飾,亂英誰輯紫茸香。
秋深月朗無煙霧,丹桂著花看滿路。山中玉兔獨多情,望月看花寒不去。曾聞有物在蟾宮,夜夜心勞搗藥中。太史若添毛穎傳,卯神應得再論功。
心期在何處,十載念存存。不住五溪流,超然無相前。無相夫何如,有物為之先。舉手見九華,回頭看逝川。夢中此何景,與我同自然。前朝誰地主,高人王季文。昔為講席地,今化梵林禪。天道有往復,邪正互相沿。聞虞并驄馬,指顧來開山。徘徊兩書院,仍結心期緣。黃堂有賢主,吳江諸席珍。雙峰子柯子,同洗金沙泉。一洗心體真,再洗天地新。何以天地新,熙穆如初春。作詩矢心期,他時看浴云。
曠然不被興亡墜,豁爾難教寵辱驚。鼓角城遙無伺候,輪蹄路絕免逢迎。暖眠紙帳茅堂密,穩坐蒲團石面平。祇有此途為上策,更無馀事可關情。
周鄭天下交,街術當三河。妖冶閒都子,英曜何芬葩。玄發發朱顏,睇眄有光華。傾城思一顧,遺視來相誇。愿為三春游,朝陽忽蹉跎。盛衰在須臾,離別將如何。
清醉由來未愜心,更攜殘酒傍花陰。共思瀟灑江夫子,獨擁枯桐事苦吟。
解補梁間壘,能尋花下門。春來與秋去,莫負捲簾恩。
縣令傳言禁食人,誰憐百姓甑生塵。情知醉客非糟彘,且飽饑腸度此春。
湘水遙連漢水長,美人為政有輝光。懸知潘縣桃初熟,無限春暉照北堂。
衛川舟楫九秋旋,京洛衣冠更此筵。萬里況逢鴻雁候,一杯仍對菊花天。燈前月落城烏起,堂上云開塔樹懸。聚散古今同逆旅,莫看風景倍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