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五首 其六十四
百尺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進一步,
十方剎土現全身。
百尺竿頭坐底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進一步,
十方剎土現全身。
坐在百尺竿頭的人,雖然有所悟入但還不算真正徹悟。在百尺竿頭再向前跨一步,整個十方世界都會呈現出你的法身。
百尺竿頭:比喻道行達到很高的境界。
坐底人:指處于某種境界的人。
十方剎土:指整個宇宙世界。剎土,佛所居住或應化的國土。
現全身:指呈現出完整的法身
偈頌多為禪宗用來表達佛法見解。此偈可能作于禪宗修行氛圍濃厚時,旨在激勵修行者不滿足已有成就,繼續精進。
這首偈頌主旨是勸人在修行或追求目標時不可滿足現狀,要不斷進取。其以形象比喻闡述道理,在禪宗文學中有一定代表性。
生長當盛世,無家足遨游。行登鳳凰臺,縱目萬景收。山川尚形勝,故跡殊可求。環滁起西南,三峰翠相繆。落日淡天闕,紅塵障層樓。盈盈佳麗地,每每風雨愁。我老無所為,懷古心悠悠。俯仰四十帝,盤礴三百秋。于今竟何如?草樹迷荒丘。惟有大江水,不改今古流。徘徊發長謠,感慨追前修。謫仙既已矣,少陵安可留?粲粲石上詩,凜凜霜氣浮。書生往來頻,抵用多唱酬。且沽數斗酒,醉倒歸來休。
安排了得見人心,只向天然分上尋。要識此間真氣象,茫茫宇宙更無垠。
定知貪愛即無明,杖訟不然何自生?名色互緣成苦蔭,終教取有遍諸行。
發脫冠欹衰態多,日長猶賴飲無何。阿對泉頭布衣老,謝公墩上美人過。青松豈代麈尾柄,如意莫擊珊瑚柯。挍書天祿馀事耳,遲子考槃同澗阿。
仁山春色郁崔嵬,院里桃花次第開。卜夜自張公子宴,雄風誰擅大夫才。談高莫把詞鋒折,興劇寧知玉漏催。聞道臨邛多重客,詰朝猶見馬卿來。
庭闈已愧鬢邊絲,況復吾兒隔父慈。老蚌每看明月出,故巢轉憶鳳雛癡。頻催玩具今都辦,未治歸裝汝豈知。歲晚車塵仍撲面,鷦鷯何處覓新枝。
自昔操觚逐縉紳,也曾白眼看時人。年來點檢平生事,海角天涯一老身。
魯人豈解識東丘,夫子猶懷去魯憂。公論世間誰了了,德人心事本休休。致身官路雖非遠,回首家山盍少留。三徑未荒松菊在,天涯多少望鄉愁。底須彈鋏嘆無家,自有詩人賦子嗟。平世豈應遺燭武,暮年安可傅長沙。為鄰幸賜千金諾,進德相期一簣加。欲泛五湖觀浩渺,興來還可共浮槎。
古有二宋與二蘇,我意二楊亦并驅。銑也早逝欽也孤,霜月哀哀孤雁呼。銑也之逝何早乎,旬日期盡萬里途。
此地曾經駐蹕來,秦皇遺跡尚崔嵬。采窮滄海無靈藥,歸到驪山有劫灰。萬里黑風迷鬼國,一杯弱水隔蓬萊。詩人吊古應多思,落日高丘首重回。
慣得嬌云趕不開。去還來。淡光無可照樓臺。且停杯。薄雨疏疏時幾點,灑浮埃。賣花未上擔兒抬。聽他催。
將種傳家屬妙齡,端陽射柳在王庭。馬看飛鞚如追電,箭訝離弦若迸星。度內等閒知中白,眼中端的肯撩青。含風細葛君恩賜,自笑吾儕字識丁。
四更風露靜,攲枕獨無眠。野闊天斜倚,江清月倒懸。誰家橫塞笛,有客蕩歸船。可惜云深處,凄涼不及前。
湯泉海涌氣云蒸,垢去心安身倍輕。誰道圓通非外護,卻因妙觸得宣明。
江城秋半促驪歌,醉解魚腸柰別何。紫翠林巒三洞隔,丹青城闕四明多。仙人絕徼尋方丈,大士高空謁浦陀。漫詫越裳重譯至,十年鯨海靜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