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懷古
恃險不種德,興亡嘆數窮。
石城幾換主,天塹謾連空。
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
折碑猶有字,多記晉英雄。
恃險不種德,興亡嘆數窮。
石城幾換主,天塹謾連空。
御路疊民冢,臺基聚牧童。
折碑猶有字,多記晉英雄。
憑借天險卻不修德行,只能感嘆興亡是氣數已盡。石頭城多次更換主人,長江天塹白白地連接著天空。御道上堆疊著百姓的墳墓,宮殿臺基成了牧童聚集之地。折斷的石碑上還有字跡,大多記載著晉代的英雄。
恃險:憑借險要的地勢。
數窮:氣數已盡。
石城:指金陵(今南京),因孫權在金陵筑石頭城得名。
天塹:指長江,形容其險要如同難以逾越的壕溝。謾:徒然、白白地。
御路:帝王出行的道路。
折碑:斷裂的石碑。
金陵是六朝古都,歷經多個朝代的更迭。詩人可能是在游覽金陵古跡時,目睹昔日繁華不再,只剩一片荒涼,聯想到歷史上各朝的興衰,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對歷史變遷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感嘆歷史興亡,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對比鮮明。它以金陵的變遷為切入點,反映出歷史發展的規律,在詠史懷古詩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臥對郗人氣已真,晚依丘壑更無倫。不須復預清言侶,自是江東第一人。亟往遄歸真曠哉,聾人不信有驚雷。雖云不必見安道,已誤扁舟犯雪來。失腳來游九陌塵,故溪何日定抽身。便同賀老扁舟去,已笑西山鄭子真。雨細風斜欲暝時,淩波一葉去安歸。遙知夜宿蛟人室,浪卷波分不著衣。
出浦望斜月,隔江聞棹歌。家從今日遠,愁比昨宵多。野燒疑烽火,鄉心逐逝波。一年惟兩日,又向客邊過。
三年留滯江之南,歸來故園寢亦甘。經理草堂唐寶應,耘鋤荒徑晉陶潛。寸心自昔似南八,雙鬢只今如謝三。手栽楊柳既合抱,木尚如此人何堪。
質暴難入德,心粗寧配義。君看簞瓢人,磨礱極醇粹。
銀鑰春開虎豹關,萬方拜舞玉珊珊。銀河露濕金莖柱,寶炬光搖玉筍班。風落鈞天門左角,云扶帝座殿中間。欲知盛世無為意,退食夔龍納諫還。
血格生煎勝降真,卻嫌沉速味多辛。女兒香角尤恬靜,非霧非煙一縷春。
絳帳古稀春,良夜鐙初試。人與天公并日生,猶記蟠根地。彩筆正如花,恰稱斑衣戲。玉茗丹砂色淺深,并作蓬萊醉。
孤舟入流河,難可窮端倪。將南復指北,飄轉檣竿旗。風色忽首尾,日光無東西。團團蟻旋磨,歷歷人扶犁。布帆一何勞,上落千百回。彎腰眾水手,邪許聲能齊。舷欹舵每側,退懵進亦迷。未覺岸流轉,時見行樹移。客子不識路,但恐舟行遲。來船亦如此,彼猶順水推。
齊世方昌書軌同。萬宇獻樂列國風。
去者不可追,歲月如飆馳。不聞陽鳥飛,暫掛秋蟲絲。圓荷媚朱明,蘭澤多春姿。風日見搖蕩,萎謝當語誰。所以古之人,光景貴及時。
峒中舊有神仙宅,峒門迥與紅塵隔。驪龍夜半捲銀河,噴作明珠下檐額。云霞為幔月為鉤,四時垂地長不收。更闌人靜籟悄悄,滿天風雨來清秋。
心常名宦外,終不恥狂游。誤入桃源里,仙家爭肯留。
上人伐木東鄉去,城下渡江秋水深。百里云山還獨往,幾時煙寺卻重尋。衲衣尚想南軍送,貝葉應同西祖吟?;厥浊嘣迳显?,相隨應解照歸心。
重逢轉覺故情深,把臂歡呼共入林。聯璧昔曾留下榻,孤琴今更戀知音。墨池濤浪驅雄筆,鏡水□魚識素心。悵望伊人天上客,秋香遙坐桂花陰。
古琴調古調,今人誰愛聞。獨往山中去,因聲寄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