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其六十五
十五日已前,銀山鐵壁。
十五日已后,鐵壁銀山。
正當十五日,一塵不立天地寬,那知更有上頭關。
十五日已前,銀山鐵壁。
十五日已后,鐵壁銀山。
正當十五日,一塵不立天地寬,那知更有上頭關。
十五日前,如銀山鐵壁般堅固難越;十五日后,如鐵壁銀山般巍然不動。正逢十五日,一塵不染天地廣闊,卻不知更有更高的關隘需要突破。
十五日:佛教常用指月圓之日,象征圓滿境界;也可泛指時間節點。
銀山鐵壁:比喻極其堅固、難以突破的障礙或修行境界。
一塵不立:佛教用語,指清凈無染、無雜念的境界。
上頭關:更高層次的修行關卡或境界。
此為禪宗偈頌,常見于宋代禪僧語錄中。創作背景或為作者在修行中對境界層次的體悟,借'十五日'這一具體時間節點,闡述修行需超越表象、突破局限的禪理。
全詩以'十五日'為時間線索,通過境界變化的對比,揭示修行需不斷突破的禪機。語言質樸而意象鮮明,是禪宗以日常物象傳達哲理的典型之作。
織錦停機,服箱休駕,兩情此夕交歡。碧漢無云,銀波萬頃茫然。憑誰為泛仙槎去,問佳期、何事經年。柰玉蟾易老不多光景連。老□□節歡懷少,漫隨他兒女,瓜果開筵。今古無情,算來最是青天。不曾見與何人巧□,只知間阻因緣。信而今悲歡離合,遍滿人間。
玉皇殿上會群仙,綽約豐肌映雪妍。晏罷歸尋蓬島路,紫鸞飛入海云邊。
昔陪勸講侍文華,共秉丹衷輔國家。只以讜言資啟沃,肯將曲學騁浮誇。幾年客路隨芳草,今日庭磚踏舊花。何幸南畿重聚首,同年契誼自堪嘉。
晴風暖日地無埃,最大花頭最晚開。留得舊時池館在,也應花待我歸來。
州山昔始創,予幸作游賓。豐碑備標紀,幽賞悅心神。茲來再登陟,亦遇賢主人。襄陽不可見,峴首淚盈巾。
都門不比里門靜,僧院卻疑山院同。晝永攤書常扃戶,睡閑酌酒時呼童。繞廊綠樹夕陽鳥,入幕殘星雨霽風。奔走年□嗟往事,浮生一夜萬緣空。
野人便土物,家計日經營。弋雁乾成臘,籠蝦活煮羹。泥肥桑干密,雨濕菜芽生。今歲田禾熟,雞豚養得成。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容妝。思君如寶鏡,耿耿照空房。自君之出矣,蟾光幾盈缺。思君若連環,綿綿不可絕。自君之出矣,車馬無回聲。思君若春草,除去復還生。
謝客幽居久,潛心繹五經。春禽不省事,頻弄護花鈴。
破驛荒涼晚解鞍,急呼重碧敵輕寒。南中氣候從頭錯,人日青梅已釅酸。
十年流落負歸期,臨水登山各有思。今日樽前千萬恨,不堪頻唱鷓鴣辭。
手中芍藥眼中波,十二金釵值幾何。舊是笠翁歌舞地,韓家潭上美人多。
山門闃寂子云居,徑繞長廊落木疏。此地何人曾面壁,晚云晴護一床書。
尊前放手。銅缽聲窮詩已就。姑射肌膚。舞罷纏頭怎得無。青腰更巧。搓粉團酥來斗妙。不敢方人。容色依稀似太真。玉奴招手。來看前山瓊琢就。透骨侵膚。似恁清寒更有無。春工縱巧。只許梅花稱獨妙。花底逢人。逐馬銀杯誤認真。鱉頭龜手。孤坐書生能意就。暖體溫膚。繡被春寒想見無。雪詞工巧。高壓君房天下妙。白發欺人。甚矣吾衰懶是真。江梅清遠。瀟灑一枝尊俎畔。雪里風前。照水窺檐巧耐寒。多情美滿。共飲自應渠釂盞。醉賞何妨。傾國天教抵死香。笑中聲遠。走向曲房花樹畔。擁在尊前。頓覺春溫卻夜寒。愿酬心滿。只得教伊頻勸盞。緩唱何妨。貼體衫兒撲撲香。仙姿凝遠。半出新妝瓊戶畔。緩步來前。正值東風料峭寒。釵頭花滿。舞罷梅英飛入盞。一釂何妨。花與佳人巧斗香。
坐倚孤筇臥擁衾,重門未放野寒侵。疑蛇已辨杯中影,病鶴長懷海上心。詩券負來應漸釋,方書驗后懶重尋。燈前細認銀鉤筆,不待平安報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