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小園 其一
小園十畝寬,落落數間屋。
春草無穢滋,寒花有余馥。
閉戶養老母,拮據市粱肉。
大兒執鸞刀,縷縷切紅玉。
次兒拾柴薪,細火煨陸續。
煙飄豆架青,香透疏籬竹。
貧家滋味薄,得此當鼎餗。
弟兄何所餐,宵來母剩粥。
小園十畝寬,落落數間屋。
春草無穢滋,寒花有余馥。
閉戶養老母,拮據市粱肉。
大兒執鸞刀,縷縷切紅玉。
次兒拾柴薪,細火煨陸續。
煙飄豆架青,香透疏籬竹。
貧家滋味薄,得此當鼎餗。
弟兄何所餐,宵來母剩粥。
小園有十畝地寬,疏落分布著幾間房屋。春天的雜草沒有雜亂生長,寒冬的花朵仍有殘留的香氣。關起門來奉養老母親,手頭拮據卻買來米肉。大兒子手持鋒利的刀,細細切著紅色的肉塊。二兒子撿拾柴薪,用文火慢慢燉煮。炊煙飄向青青的豆架,香氣穿透稀疏的竹籬。貧寒之家的食物簡單,但有這些便如享用美餐。兄弟們吃的是什么?夜里只有母親剩下的粥。
落落:稀疏、疏落的樣子。
穢滋:雜亂生長。
寒花:寒冬的花,或指晚開的花。
拮據:經濟緊缺,手頭困難。
鸞刀:原指祭祀用的鋒利刀,此處泛指利刃。
紅玉:代指切得薄而紅的肉類(如豬肉)。
煨陸續:用文火持續慢煮。
鼎餗(sù):鼎中美味,代指豐盛佳肴。
宵來:夜晚,晚上。
此詩或創作于詩人接觸鄉間生活時,目睹李氏一家雖經濟清苦,卻以孝心奉養老母、兄弟合力操持生計的場景,因感其親情之暖而作。
全詩通過小園環境、家庭日常的細節描寫,展現貧寒農家的生活圖景,以平實語言突出孝道與親情,體現對平凡生活中溫暖的關注與贊美。
孤忠誰與簡遺編,欲寫心碑句未便。日落狐眠蝴蝶冢,月高猿嘯杜鵑天。血飛斷岸應成碧,氣咽殘潮半帶煙。一自身名歸海鶴,千秋功過夕陽前。
淮楚紛紛際,誰憐老逸民。一為吳郡客,三見洞庭春。世路間關久,侯門接納頻。麻衣猶似雪,不敢涴緇塵。
處處青山云萬重,山前駐馬春茸茸。手持芳草不知晚,踏破嚴州千萬峰。峰頭新月起長笛,洞口流泉隨短筇。吾欲金華訪赤松,與爾云外騎雙龍。
野夫臥對石門山,懷友其如道險艱。喜誦清詩涼雨后,喚回幽思白云間。
家有二頃田,負郭仍膏腴。城有五畝宅,繞屋皆桑榆??蛠硪欢肪?,不則飯一盂。僮奴足使令,而不親樵蘇。高眠日晏起,州縣無追呼。試問舉族間,盡有此樂無。
委蛇亂徑爛泥巴,盡印癡兒小腳丫。莫是鄰山抓蛺蝶,便于淺澗捉魚蝦。衰時識字原非福,窮處能娛或不差。本也無須細尋覓,只憂崖谷盡坑洼。
才疏空許國,老去漫為官。長病同玄晏,多言愧懶殘。歸心隨贛水,愁眼望桑乾。自笑發如鶴,羞看鏡里鸞。
青山萬古色,流水一江云。遠寺鐘聲早,迢迢月下聞。
豺狼食人肉,蚊虻食人血。食肉死須臾,食血死不輟。哀哀露筋女,肉盡惟皮骨。誰謂蚊虻微,積銹能銷鐵。
貧賤眾所棄,豈惟愚婦人。圭組何重輕,能令變交親。翁子昔未逢,妻去恥負薪。五十非晚貴,不能待終晨。一旦謁帝閽,還家繡衣新。邸吏驚赤綬,邦人候朱輪。無顏見故夫,自殺此水濱。誰知孟德耀,元在爾東鄰。
古戍連山火,新城殷地笳。九州猶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燒不盡,時見兩三花。
云起烏石峰,雨灑紫溪嶺。孤館如山深,愁人覺宵永。燈花剪復開,風竹亂不整。清晨渡閩關,南斗落衣領。好寫度關詩,點筆題石筍。
空谷有佳人,素質明秋霜。凌風拾翠羽,皎皎雙明珰。負薪日慘廩,怨此江路長。紅顏委中野,三嘆以徬徨。傾城難可再,一顧何茫茫。念此不得寐,嘯咤令心傷。
別后平安否。便相逢、凄涼萬事,不堪回首。國破家亡無窮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離愁萬斗。眼底心頭如昨日,訴心期、夜夜常攜手。一腔血,為君剖。淚痕料漬云箋透。倚寒衾、循環細讀,殘燈如豆。留此馀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僽。愧戴卻、頭顱如舊。跋涉關河知不易,愿孤魂、繚護車前后。腸已斷,歌難又。
三張舊族富英髦,仙墅重經散郁陶。深喜太邱家法在,須知定國里門高。分題每日搖雞距,合宴常時把蟹螯。獨感戴侯恩未報,徘徊不覺涕沾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