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清德堂前紫薇花仍代答
襞積仙裾耀紫霞,西清兩月擅芳華。托身塵土寧非誤,何不西垣侍判花。
文章不辨演絲綸,失腳塵勞勿更論。茵壤飛花適然耳,一觴聊復伴黃昏。
襞積仙裾耀紫霞,西清兩月擅芳華。托身塵土寧非誤,何不西垣侍判花。
文章不辨演絲綸,失腳塵勞勿更論。茵壤飛花適然耳,一觴聊復伴黃昏。
那層層疊疊如仙子衣褶的紫薇花,閃耀著紫色霞光,在西清堂前兩月間獨占芳華。托身于塵土之中難道不是錯?為何不去西垣侍奉那判花的官員?文章寫得不好分不清草擬詔書的職責,失腳陷入塵勞之事不必再提。落花落在茵席或泥土不過偶然罷了,姑且飲一杯酒陪伴這黃昏。
襞(bì)積:衣服上的褶子,此處形容紫薇花層疊的花瓣。
仙裾(jū):仙子的衣襟,喻指紫薇花的美麗形態。
西清:指清要的官署,或代指清德堂所在的雅致環境。
擅芳華:獨占美好年華,指紫薇花花期較長。
西垣:唐代指中書省(中央決策機構),此處代指顯要的官署。
判花:唐代官員處理文書時以花押簽名,后泛指處理政務。
演絲綸:指起草皇帝的詔書(絲綸,代指帝王的詔令)。
茵壤:茵指墊褥,壤指泥土,此處喻指不同的境遇。
適然:偶然、碰巧。
紫薇花在唐代多植于中書省(西垣),與官員起草詔令的政務相關,故被稱為“官樣花”。此詩或作于作者身處非中樞的清德堂時,見堂前紫薇未在“西垣”顯要之地,借花抒懷,暗喻對自身或他人未獲重用、陷身日常事務的感慨。
全詩以“嘲”紫薇花為表象,實則借花喻人,通過環境對比與口語化調侃,含蓄表達對際遇的思考。前半首以“托身塵土”之問引發聯想,后半首以“茵壤飛花”之嘆歸于釋然,語言幽默而意蘊深沉,體現了借物抒情的傳統詩歌手法。
懸崖晴瀑瀉銀河,雜沓松風送佩珂。世外紅塵飛不到,山童卻報晚涼多。
峽東流正駛,安得此停泓。搔首眺蒼旻,孤月楞伽明。須臾寒潭影,髣髴靈臺平。懸崖聞飛瀑,高枕殊凄清。
樵夫荷雪檐,太守懷金章。世事多反覆,貴賤安可常。
始吾七齡時,宴息思天道。精慮入窈冥,玄夜漫浩浩。因念死生情,劃焉動中懆。人生既有終,神仙詎私好。所期訪真訣,煉藥駐玉貌。焉知五十秋,未得展懷抱。彈劍將遠游,沉憂徹蒼昊。
不擇好音籟自鳴,猶嫌筆下欠分明。世間曾少狐妖未,但少狐妖一段情。
庭草綠毰毸,庭花閑自開。長鴻抱寒去,輕燕逐春來。時節看風柳,生涯寄酒杯。傷春欲誰語,游子正徘徊。平時已多病,春至更蹉跎。惡土種花少,東風生草多。客愁渾寄淚,野思不堪歌。獨有詩心在,時時一自哦。
一片春云出岫飛,長松猶掛女蘿衣。蒼苔好護山中石,留待嚴陵坐釣磯。
玉峰云剝逗斜明,花徑泥乾得晚行。細細一風寒里暖,時時數點雨中晴。
鳴鳩將雨過東林,細草青郊望轉深。潤入土膏春脈脈,暝含山色晝沉沉。尋花問柳游人興,荷鍤扶犁野老心。見說帝城多景物,春晴未必勝春陰。
長溪流水碧潺潺,古木蒼藤暗兩山。把臂道人今在否,長官白首尚人間。
山勢何所似,大龍飛入云。隔湖來艷翠,未晚隱斜曛。洞掩無兵火,林深亦斧斤。亭西煙霧豁,凝望意慇勤。
養生無物只煙霞,游記居然號作家。一事堪同坡老比,我行稍過浙西涯。
車遙遙,若流水。前車去無蹤,后車來不已。白日無閒人,黃塵沒馬耳。空投一寸膠,不到黃河底。
漫將心力開花艷,且試精神撼怒沙。足下蒼茫萬洲綠,知君過處不天涯。
萬妄安能滅一真,六如今日已無身。周山既不容神鳳,魯野何須哭死麟。顏氏道存非謂夭,子云玄在豈稱貧。高才剩買紅塵妒,身后猶聞樂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