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山三首
江南九月未飛霜,木葉蕭蕭已半黃。行遍疏山山下路,滿山唯有桂花香。
垍湖潭畔呼舟渡,苦竹林邊策杖回。衣濕為穿山雨過,手香因折野梅來。
草封支徑路欲斷,雨洗野花山更寒。西嶺東岡煙漠漠,南溪北澗水潺潺。
江南九月未飛霜,木葉蕭蕭已半黃。行遍疏山山下路,滿山唯有桂花香。
垍湖潭畔呼舟渡,苦竹林邊策杖回。衣濕為穿山雨過,手香因折野梅來。
草封支徑路欲斷,雨洗野花山更寒。西嶺東岡煙漠漠,南溪北澗水潺潺。
江南的九月還未降下寒霜,樹葉已蕭蕭作響半數枯黃。我走遍了疏山山下的小路,滿山遍野只有桂花散發著清香。在垍湖潭邊喚來小船過渡,在苦竹林旁柱著拐杖返回。衣裳濕潤是因為穿過山間的雨幕,手上留著香氣是因為折了野梅。雜草覆蓋了分支的小路幾乎要斷,雨水洗過野花后山間更顯清寒。西嶺和東岡籠罩著漠漠煙霧,南溪與北澗傳來潺潺的水流聲。
蕭蕭:形容落葉發出的聲音。
策杖:柱著拐杖行走。
漠漠:形容煙霧彌漫的樣子。
潺潺:形容水流緩慢、聲音輕細的樣子。
支徑:分支的小路,岔路。
此詩為詩人秋日游覽疏山時所作,記錄了沿途行游所見的江南秋景與即時感受,展現了自然之趣與游賞之樂。
三首詩以細膩筆觸從不同角度描繪疏山秋景:首章寫桂香滿徑,次章記行游細節,末章狀煙水山色,共同勾勒出江南秋山的立體圖景,語言清新自然,情感明快閑適,是描繪山林秋景的佳作。
寂寂諸緣省,綿綿一氣存。心情親藥裹,口味減盤飧。龐蘊無生話,維摩不二門。秋聲搖萬壑,落葉會歸根。
雪后相過屐印沙,美人望不在天涯。九峰西照雙溪水,萬樹東風一夜花。天臺客去方燖橘,陽羨書來未寄茶。留得山翁曾共醉,數杯今雨對詩家。
昆崙晝裂黃河決,京畿地毛白于雪。鬼母啼秋天雨魚,武庫兵鳴劍飛血。黃屋播越煙塵張,四海感激思勤王。鄱陽胡公軀七尺,義旗塞路寒無光。鳶肩火色萬里壯,虎氣電目千夫強。城頭陣云壓鼙鼓,釃酒椎牛題露布。破釜沉船曉更征,囊沙壅水宵還渡。萬乘千旟驃騎營,轉戰直薄浮梁城。孤軍糧絕朝餐草,間道人稀夜煮冰。鐵甲照霜弓影曲,寶刀磨月水痕腥。旄頭芒射前星落,恃勇驍騰身不卻。凄涼馬革裹尸歸,誰復聲名寫麟閣。郡侯紀績筆如椽,父老相傳淚泫然。三尺荒墳何處是,忠臣后代子孫賢。
中丞秉鉞賦東征,鴨綠秋潮飲馬行。十致半鐘遼海粟,百無一練越營兵。邦傳箕子期恢復,亂比公孫待削平。若說屯田能卻敵,向來方略在金城。
行行且莫悵離群,笑指前山日欲曛。此際誰為當去客,及時猶得少遲君。歸僧箬笠全沖雪,老我茅堂半住云。別后故交勞遠夢,夜鐘無計遣相聞。
自在流云度遠岑。樾圓風細小林陰。幽芳輕付一青禽。煙草已迷前去路,行人可有欲歸心。秾春日日費沈吟。
中州之山臺山高,遍尋五頂無乃勞。老去看山無腳力,直憑一閣了秋毫。
前溪之外是前川,傍柳尋花我宿緣。天與不忘公德處,昏期通變有曾孫。
六池光瀲滟,寒動郡城樓。分野非東粵,炎荒亦早秋。伏波瞻漢廟,棄地恨交州。一夕廉山宿,凄涼欲白頭。
瀧州幾番清秋。許多愁。嘆我等閑白了、少年頭。人間事。如何是。去來休。自是不歸歸去、有誰留。
石牙初豁轉成含,近頂如臍著一庵。谷口進來三萬丈,數株松柏似江南。
繡幢紺節映洪濤,鐃吹歌成壯巨鰲。天上文昌兼將相,人間武庫壓蕭曹。客緣謝傅雄襟起,帝謂汾陽劍氣豪。望去朔方憑鎖鑰,春風萬里擁旌旄。
故園樵采與君同,執戟那知侍漢宮。十道朱衣馳使者,五陵華發值秋風。鼎湖豈謂龍游遠,柏府猶傳馬步工。試問旋車在何日,欲乘仙鯉訪壺公。
十舍辛勤觸熱來,琴書曾未拂塵埃。秋風何事催歸興,步出閩山黃葉堆。十年寂寞抱遺經,圣路悠悠不計程。誤子南來卻空去,但將迂闊話平生。
月出波光涌,秋深露氣寒。觀濤心欲壯,擊楫道偏難。燈火漁家集,帆檣估客歡。江南多澤國,此地卻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