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陵故友翁汝哲茂才物化數載,其嗣君克剛抵艋見訪,盤桓旬日赴彰春試,握手依依,口號送之
具有凌云志,相期豈一衿。
佳音頻洗耳,制課望關心。
學羨三冬足,交論兩世深。
臨歧重握手,惆悵漫成吟。
具有凌云志,相期豈一衿。
佳音頻洗耳,制課望關心。
學羨三冬足,交論兩世深。
臨歧重握手,惆悵漫成吟。
你胸有凌云般的高遠志向,我們的期許豈止是成為普通學子。好消息不斷傳來令人欣喜,更望你專注科舉課業。羨慕你學識如三冬苦讀般充實,我們的交情跨越兩代人如此深厚。在岔路分別時再次緊握雙手,惆悵中寫下這首送別的詩。
凌云志:高遠的志向,如凌云直上的壯志。
一衿(jīn):青衿,古代學子的服裝,代指普通讀書人。
佳音:好消息,指翁克剛的學業或近況喜訊。
制課:科舉考試的課業,即備考內容。
三冬:《漢書》載“讀書三冬,文史足用”,此處指長期苦學積累的充足學識。
兩世:指作者與翁汝哲(父)、翁克剛(子)兩代人的交情。
臨歧:面臨岔路,指離別之際。
惆悵:因離別而產生的傷感、不舍。
溫陵(今泉州)故友翁汝哲(茂才,即秀才)已去世多年,其子翁克剛到艋舺(今臺北萬華)拜訪作者,停留十余日后赴彰化參加春試。臨別時,作者因感于兩代交誼與對后輩的期許,寫下此詩以表依依之情。
此詩為送別故友之子而作,通過贊賞翁克剛的才學(“學羨三冬足”)、回顧兩代交誼(“交論兩世深”),既表達對后輩科舉順遂的期許(“制課望關心”),又流露出離別惆悵(“惆悵漫成吟”)。語言平實真摯,體現傳統文人之間跨越代際的深厚情誼。
我行初入山,便向紅塵返。縱覺筋力凋,更覺心已遠。
漠漠山隔霧,冥冥水涵天。舟人起相報,行過小姑前。推篷問姑姑不語,不省姑年今幾許。姑云獨立大江濱,一生不蹋名利塵,愧爾東西南北人。
青春行樂莫蹉跎,出海烏蟾等逝波。惆悵天隨呼不起,江湖誰續散人歌。
春歸楊柳暗,四月雨垂垂。紅洗花無跡,青沾草有私。倚樓迷曉望,出郭滯幽期。客去茶甌歇,閒愁總上眉。
深院花鋪地。淡淡陰天氣。水榭風亭朱明景,又別是、愁情味。有情奈無計。漫惹成憔悴。欲把羅巾暗傳寄。細認取、斑點淚。
十載流離東復西,歲時霜露獨凄凄。子規似識終天恨,飛上松梢盡日啼。
豪華汨沒幾星霜,廢宅空遺孔道徬。鼠跡印塵盈故榻,燕巢經雨落空梁。紫云歌斷人千古,金谷花殘夢一場。世事興衰總如此,啼鴉不必怨斜陽。
繞屋扶疏竹樹清,飛飛燕雀共生成。貧家自笑無金彈,數樹枇杷總不生。
浮名紫陌萬風花,客舍紅亭一傳車。閱歲流光駒過隙,關心朋舊手摶沙。未能遺跡同寒雁,想見空庭噪晚鴉。捲卻雙魚還自笑,故人秋早又星槎。
鏡里仙娥天上妝,吹簫不肯罵鸞皇。自身本是蓮花骨,開合金池四色光。
蘇卿一去鬢成霜,贏得殘軀入漢鄉。旄落共憐堅使節,雪深猶憶牧羝羊。荒墳草掩斜陽里,短碣苔封古道傍。顧我遠因王事過,匆匆不及奠椒漿。
密云四布天如墨,雨暴風狂無復加。飄瓦卷茅多少屋,隔墻何惜墜林花。
月色波光靜倚闌,夜深蕭颯獨驚寒。臨池對影長憂別,何況天涯別后看。
茂竹脩林已陳跡,禹穴剡溪俱勝游。秋風倘未理歸夢,我欲買船官渡頭。湖山掩映信樂國,煙雨凄迷非故鄉。青燈何日一杯酒,江頭極目吳山長。
平生聽雨者,非此一夜心。茫茫萬里思,如雨亦無根。其深況如雨,恍恍不可尋。斂之如游絲,還復掛窮冥。欲起將雨住,而雨不可停;欲起收入室,而雨不可擒;欲起逐雨往,而雨本無憑。念之傷我懷,塊坐神俜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