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四十一首 其六
一夏九十日,不覺已過半。
管帶牯牛兒,切忌隨物轉。
緊把鼻頭索,莫放令寬緩。
如是十二時,時時無間斷。
收得純熟,斥之不去。
受人言語,不動不變。
覿面當機,當機覿面。
一夏九十日,不覺已過半。
管帶牯牛兒,切忌隨物轉。
緊把鼻頭索,莫放令寬緩。
如是十二時,時時無間斷。
收得純熟,斥之不去。
受人言語,不動不變。
覿面當機,當機覿面。
一個夏天九十天,不知不覺已過一半。照料這頭牯牛(喻指心性),切記不要被外物牽引。緊緊抓住鼻繩(喻指持守正念),不要讓它松弛寬緩。如此晝夜十二時辰,每個時刻都不中斷。若能修習得純熟,即便驅趕也不會離開。面對他人言語,內心不動不搖。當下直面機鋒,機鋒當下直面。
牯牛兒:禪宗常用‘牛’比喻心性,牯牛指健壯的牛,此處喻指修行中需要調伏的本心。
隨物轉:被外界事物牽動、干擾。
鼻頭索:牛鼻上的繩子,喻指修行中持守正念的方法。
十二時:古代將一天分為十二時辰,此處指一晝夜。
覿面當機:直面當下的機鋒,指禪宗強調的當下覺悟。
此偈為禪宗修行開示之作,可能創作于禪林‘結夏’(夏季三個月集中修行)期間。作者以牧牛為喻,針對修行中易被外境干擾、難以持續專注的常見問題,教導弟子持守正念、晝夜精勤,體現禪宗‘修行在日常’的理念。
本偈以‘牧牛’喻修心,強調修行需專注正念、持續不輟,直至達到‘不動不變’的純熟境界。語言通俗,喻象生動,是禪宗‘生活即修行’思想的典型體現。
雖喜英賢帥十連,卻慚糠秕濫居前。自知未免人揚簸,愿使衰翁晚節全。
有所思,乃在羅浮之高山。白云連天不可上,復崖巀嶭鎖松關。累石叉牙而糾結,荒榛蕪穢掩芳蘭。山鬼夜哭,饑鼯晨嘆。蝮蛇百尺舔舌肆嚙,得人肉而彌歡。暗雨累日秋先寒,猿悲蟬咽愁鳴湍。猛虎忽震怒,驚風掃林巒。道逢退走不敢視,引弓欲射失心肝。朱明躍出,煜灼其上。唇焦口燥,炙之欲乾。金砂石乳虛盤桓,仙童玉女隔云端,令人聽此心辛酸。思君不見淚瑯玕,飛欲極兮恨短翰。側身東望空巑岏,慘獨惄兮何時安。
風雨飄搖茅舍欹,日長寒灶午炊移。山中乞士方離院,江上歸帆已過時。播谷預占今歲早,種瓜須記去年遲。商量浩浩成何語,羞聽黃鶯啼短籬。
金陵吏隱去,結綬興悠哉。滄海東南奠,長江巴蜀來。白門萬柳樹,裊裊接行杯。晉室風流在,猶傳謝傅才。花繁佳麗地,天近鳳凰臺。秪憶鱸魚美,鄉書旦暮回。
艱難創業啟農工,薪盡火傳遍域中。六十年來靈未沫,崔巍殿宇仰紅宮。
冬夜恰似夏日長,懊惱無睡難禁當。走尋梅花作詩伴,放取明月照室床。
膏露且漸洽,凝液汭旌旗。草木盡沾被,玉散復珠霏。誰謂穹昊遠,道合若應機。
水色榕陰一味清,道人應為寄閒情。只須翠幄疑彭澤,那用紅霞認武陵。酌酒放歌寒玉涌,倚蓬長笑碧云生。乾坤此景無人會,明月何時一棹橫。
豐城孝子身姓劉,年始十三復父讎。天子臨軒親顧問,再拜階陛重叩頭。臣父出宰海上州,奉宣德化紓民憂。民有大猾曰蔡某,作官鄉里仍行賕。交私寮佐搆閒隙,妄陳大府誣罪尤。使者巧詆遂致法,遠謫煮海為羈囚。臣甘解衣伏斧锧,愿白父秩冤之由。詔下執法復慮問,主謀梟首馀皆僇。嗚呼孝子罕匹儔,太倉少女差可侔。更請長纓系強虜,策勛萬里歸封侯。
昔有漢陰叟,抱甕日灌畦。鑿隧入古井,功寡力巳疲。桔槔暫俯仰,薄之乃不為。區區叔世事,有械皆危機。斯人不可作,吾將誰與歸。
車轍紛繁地,尋來是務齋。居然絕塵俗,竟若遠槐街。鄴架圖書滿,郇廚酒饌佳。興豪頻呼取,樂與眾賓偕。
為厭人間小,滄波倘可尋。扶桑催日動,碣石抱云沉。未晚圖南翼,長懸立極心。乘桴吾道在,對爾欲沾襟。
往聞蘇趙公,黃閣望諸老。功名四夷知,無愧越裳操。同時卿相家,紈綺或傭保。至今子孫賢,庭有書帶草。
霜落寒城聽曉鐘,客帆無計又江東。風花不作飄零態,春色還看點綴同。御史直聲光漢冊,賢良曲學愧轅公。若將途徑分涇渭,末路何人令始終。
行李看看近故廬,夢魂猶自繞洪都。帥垣暇日登臨處,把酒還能話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