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唐史 尹思正
執筆威踰知一杖,
忤權活得月將身。
位終八座非為幸,
埋戟相符豈不神。
執筆威踰知一杖,
忤權活得月將身。
位終八座非為幸,
埋戟相符豈不神。
執筆為御史的威嚴,超過了杖責的威懾;觸犯權貴卻能保全,如張月將般得保身軀。最終官至八座高位,并非僥幸得來;埋戟的預兆應驗,難道不神奇嗎?
知一杖:指杖責的刑罰,古代用杖刑懲罰犯人。
月將:指張月將,唐中宗時直臣,因彈劾武三思被杖殺,此處代指正直敢言之人。
八座:唐代指尚書省的左右仆射及六部尚書,為高級官員的代稱。
埋戟:可能指與尹思正相關的預兆或典故,具體事跡待考,此處指某種應驗的征兆。
此詩為詠史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尹思正為唐代官員,曾任監察御史等職,以剛正著稱。詩人通過其事跡,贊頌唐代直臣的品格與歷史傳奇,反映后人對正直官員的追慕。
全詩圍繞尹思正的仕途與品格展開,前兩句贊其威嚴與保全之智,后兩句論其高位非僥幸、預兆應驗之奇,主旨在于褒揚剛正官員的歷史價值,兼具史鑒與文學性。
二形一體,四支八頭。四八一八,飛泉仰流。
滿堤圖畫送君還,古道垂楊不可攀。落日浮云仍北郭,渭城朝雨盡陽關。虎丘人去聽鴻雁,水國誰知放白鷴。獨我年年巖壑寂,西風藜杖倚空山。
文石榮三接,君王膝屢前。蒲鞭如漢日,鹽筴有蘇天。未上甘泉道,俄開京兆阡。傳家文史足,不在一囊錢。
鄴城也似洛城闊,□□園林學養花。欲把一樽隨飲處,□□處處鎖官茶。
青衿曾誦賦,皓首始登門。意得寧論晚,心交不待言。向來期北上,可復改南轅。畫地數佳政,叢談何處村。
漢初開郡出南夷,萬壑千巖足崄巇。天上斗牛應共域,人間江嶺自分岐。尉佗椎髻遺風俗,馬援飛鳶墮水時。
池臺應未改,山水已希聲。妙寄丹青筆,深傳綠綺情。幽蘭春日恨,別鶴夜堂驚。何必雍門客,能令淚滿纓。
爛熳花前醉未休,漆園襟度晉風流。芳菲已奪游人魄,入耳鶯聲可自由。
常恨小山無后身,元郎樂府更清新。紅裙婢子那能曉,送與凌煙閣上人。
新年考績天官日,第一皆傳太守名。鳴佩又辭雙鳳闕,掛帆遙轉九江城。天涯草色綿綿綠,湖上楊花片片輕。還到清湘三月暮,郭南騎馬勸春耕。
蘼蕪香婉晝陰森,帶得春嬌出上林。睍睆數聲庭院靜,暖煙深養玉巢金。
雨過暮蟬輕噪,天開遠騖低飛。清光原似當年好,人事古今非。燕子尚留春恨,蓮房又落秋衣。斜陽休問愁多少,遮莫盡鷗磯。
楓葉蘆花漸有霜,客中高會又重陽。登臨處處堪乘興,何必尊前感異鄉。
地是先朝賜,橋猶異代存。枯枝交隴樹,流水到祠門。落日瞻遺像,英風想逝魂。蹉跎余亦晚,愁向陸生論。
臨高臺,臺高百仞淩云開。丹霞曙色明九垓,咸陽王氣何佳哉。交疏結綺紛崔嵬,虹橋復道云中來。直到南山表雙闕,遙連北極正三階。宛轉朱闌臨渭水,飛簾觀閣通天起。銅龍高拱日華鮮,青雀翻翻月明里。鳴珰搖佩溢層城,錦幄芙蓉翡翠屏。寶鼎香酥調玉食,金莖瑞露屑瓊英。瓊英玉食知難老,鸞鏡青蛾為誰好。君王八駿上瑤池,日暮長門怨芳草。芳草年年換物華,瑤池歌管醉流霞。皆傳阿母桃成實,又獻安期棗似瓜。蟠桃碩棗真堪羨,方朔詼諧侍歡宴。題詩爭擬柏梁新,求仙豈意桑田變。愿得層臺更萬重,昆侖西望接崆峒。能共赤松鞭彩鳳,仍隨軒后駕蒼龍。下顧凄凄茂陵道,惟馀隴樹生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