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居山
云居去地三千丈,縹緲真為云所居。
卻訝峰頭多畎澮,宛然天半一村墟。
栴檀況有神宗筆,貝葉曾分御府書。
僧老不知陵谷變,向人猶說舊皇輿。
云居去地三千丈,縹緲真為云所居。
卻訝峰頭多畎澮,宛然天半一村墟。
栴檀況有神宗筆,貝葉曾分御府書。
僧老不知陵谷變,向人猶說舊皇輿。
云居山高聳入云,離地面足有三千丈,縹緲的樣子真像是云居住的地方。卻驚訝峰頂有許多田間小溝,宛如半空中的一個村落。檀香木上還有神宗皇帝的御筆題字,貝葉經曾是從皇家藏書閣分賜而來。老和尚不知世事變遷,對人還在講述過去的皇家舊事。
畎澮(quǎn kuài):田間的小溝,泛指溪流。
栴檀(zhān tán):檀香木,此處指寺廟中的香木器物。
貝葉:貝多羅樹的葉子,古代印度人用其書寫佛經,此處代指佛經。
御府書:指皇帝收藏或御賜的書籍。
陵谷變:出自《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比喻世事巨變。
皇輿:原指帝王的車駕,此處代指皇家、朝廷。
云居山為江西佛教名山,歷史上多受皇家尊崇。詩中“神宗筆”“御府書”或指某朝皇帝曾賜題、贈經。結合末句“僧老不知陵谷變”推測,創作背景可能為朝代更迭后,作者登山見古寺遺跡猶存,而老僧仍念舊朝,觸發對歷史變遷的思考。
此詩以登山所見為線索,先寫山高云繞之奇景,再述山間村落與皇家遺跡,末借老僧之語點題,將自然之美與歷史之思結合,含蓄表達對世事變遷的感慨,是一首兼具寫景與詠史特色的山水詩。
大尹之官去,零陵近廣西。衡山無雁過,楚樹有猿啼。風俗宜諏訪,江山要品題。磨崖碑好在,莫惜到浯溪。
覽盡輞川圖,擊節茱萸沜。九日秋子來,黃花為酒伴。
列立森嚴欲叩門。乍疑魑魅遠驚魂。斜陽有意添工巧,橫照奇峰似夏云。
籬菊堆金木葉丹,江天秋老客衣寒。風高但覺征帆急,金盡那知行路難。歲月似梭忙里過,江山如畫醉中看。從容歸去鰲臺隱,箬笠蓑衣與釣竿。
旦登荊山頭,崎嶇道難游。早行犯霜露,苔滑不可留。極眺入云表,窮目盡帝州。方都列萬室,層城帶高樓。奕奕朱軒馳,紛紛縞衣流。日氛映山浦,暄霧逐風收。花木亂平原,桑柘盈平疇。攀條弄紫莖,藉露折芳柔。遇物雖成趣,念者不解憂。且共傾春酒,長歌登山丘。
神境三光表,王車十月行。霜隨龍旆肅,風送馬蹄輕。云館迎千乘,仙臺望五城。巖前金灶古,樹杪玉泉鳴。聽講淮南道,聞吹子晉笙。遙知隨侍好,頻有詠歌聲。
淡薄輕陰拾翠天。細腰柔似柳飛綿。吹簫閑向畫屏前。詩句半緣芳草斷,鳥啼多為杏花殘。夜寒紅露濕鞦韆。
疊嶂攢來約百川,海陬無地著蜿蜒。女蝸應恨為謀短,不補東南只補天。
杏園春接袂,蓬省夜分燈。權相不吾以,貴人惟子憎。雖云殊爵位,均不愧交朋。顧影追前事,悠然涕滿膺。
萬事紛紛日日新,當時題壁是前身。寺僧物色來相訪,我似昔人非昔人。
白發湯高逸,書家亦一人。鳩茲稱二篆,蠆尾更三真。以我師心拙,多君得法新。歸時煩致語,名跡寄來頻。
早棄人間事,真從地下游。丘原無起日,江漢有東流。身世從違里,功名取次休。不應須禮樂,始作后程仇。
嬌女好姿首,不為他人媚。阿母手簪花,花擲棄之地。作女任汝驕,作婦恐不易。
故鄉誰不懷,名山矧余慕。一為塵跡牽,遂闊賞心晤。偶值芳歲闌,遙泛滄洲趣。澄江帶余霞,丹壑收殘霧。嚴霜委野草,寒飆振皋樹。指途尋舊蹤,流盼成新寓。魚樂愧淵沉,鴻冥羨云騖。歸來徒是今,履往悵非素。
治亂亦無端,興戎自晏安。會因千道設,岳擬萬年看。城下盟初合,宮中戲未闌。可憐忠定淚,獨灑北風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