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二首
風雨淹佳節,搴裳獨采蒲。久無觀妓詠,近有辟兵符。竹徑留中散,江流憶左徒。乾坤自拘礙,吾意只菰蘆。
角黍綠離離,茶瓜與客期。短衣懸艾艾,長命續絲絲。燕乳過初夏,蜂喧恰午時。葵榴幸無恙,折取伴芳卮。
風雨淹佳節,搴裳獨采蒲。久無觀妓詠,近有辟兵符。竹徑留中散,江流憶左徒。乾坤自拘礙,吾意只菰蘆。
角黍綠離離,茶瓜與客期。短衣懸艾艾,長命續絲絲。燕乳過初夏,蜂喧恰午時。葵榴幸無恙,折取伴芳卮。
其一:風雨籠罩了端午佳節,我提起衣裳獨自去采摘菖蒲。長久沒有觀賞歌妓的詩詠,近日卻佩上了辟兵的靈符。竹間小徑仿佛留下中散大夫嵇康的身影,滾滾江流讓我想起曾任左徒的屈原。天地間自有種種束縛阻礙,我的心意只寄于這水中的菰蘆。其二:粽子的葉子綠油油地垂著,備好茶和瓜等待與客同享。短衣上掛著叢叢艾草,五色絲線系成避邪的長命縷。燕子哺育幼鳥已過初夏,蜜蜂喧鬧正值正午時分。幸得蜀葵和石榴安然無恙,折下幾枝陪伴這芬芳的酒杯。
搴裳(qiān cháng):提起衣裳。
采蒲:采摘菖蒲,端午節有采菖蒲避邪的習俗。
辟兵符:古代端午節佩戴的驅邪避兵的符飾。
中散:指嵇康,三國魏末文學家、音樂家,曾任中散大夫。
左徒:指屈原,戰國時楚國人,曾任左徒,此處代指屈原。
菰(gū)蘆:菰草和蘆葦,水生植物,此處暗指隱逸生活。
角黍:粽子,因形狀如角得名。
艾艾:形容艾草茂盛的樣子。
長命續絲絲:指長命縷,端午節系于手腕的五色絲線,寓意長壽。
燕乳:燕子哺育幼鳥。
葵榴:蜀葵和石榴,均為夏季開花的植物。
此詩為南宋詩人趙蕃的端午即景之作。詩人通過個人視角記錄端午習俗,既反映了宋代端午節采蒲、佩符、懸艾等民間傳統,也暗含對歷史人物(如屈原、嵇康)的追思,結合其一生漂泊的經歷,詩中“乾坤自拘礙”或隱含對現實束縛的感慨。
兩首詩分別從個人活動與節日場景切入,前首由風雨獨采蒲引向對歷史的追思,后首以民俗細節展現端午的熱鬧,既描繪了傳統節令風貌,又流露詩人孤寂與超脫交織的心境,是宋代文人節令詩中兼具生活性與文學性的作品。
今剩薔薇插玉壺,從茲揮手白云孤。他年若遇青藤下,但執天鈞問有無。
老辭天上去,故舊嘆分離。短述頻煩和,殘燈獨系思。冰俟春來解,薪難雪后炊。白頭孤世望,慚愧作人師。
床根吟夜句冥搜,莎底啼寒泣怨秋。人世如何無苦樂,一般蟋蟀兩般愁。
洛陽相望盡名園,墻外花勝墻里看。手摘青梅共挼酒,何須一一具杯盤。洛陽相識盡名流,騎馬游勝下馬游。乘興東西無不到,但逢青眼即淹留。洛陽春日最繁華,紅綠陰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南園桃李近方栽,澆水未乾花已開。山果野蔬隨分有,交游不厭但頻來。
風開翡翠簾,霜滿芙蓉葉。欲上象牙床,鴛鴦冷還怯。
三春花未發,蜂蝶合長饑。排悶傾深盞,抒懷得小詩。蓬門羅雀久,塵榻賴龜支。苦憶東陵子,瓜田何處隨。
瓦盆乞得小松栽,誰撥霜根向斷崖。盤屈豈能移本性,低回故欲困長材。吞聲莫向秋風訴,抗節從教臘雪埋。更后千年枝已長,仙人應化鶴飛來。
一室無多事,貧家每作難。從來無厚積,況復不能慳。貸粟干知友,營材入遠山。三間開土閣,聊得奉慈顏。
結屋臨湖八九椽,白云秋色共蕭然。若言長者無車轍,何得中丞乞俸錢。
松陰佳處路宜遲,裹袖寒鞭馬上垂。邂逅同傾九日酒,凄涼暗誦十年詩。試回白首思前事,未覺青山減舊時。節后騷英應好在,煮茶更與野僧期。白云蒼蘚尚知心,野徑荒泉許重尋。一馬出城元近近,萬松藏寺已深深。同游似覺無先到,半醉誰知政獨吟。十度重陽如瞬息,足知往古與來今。
鐙繁月明夜何長,華袿鳳髻曳鳴珰。裊云流影歸洞房,引商刻徵斷人腸。金鞭騮馬立徬徨,解衣酣酒歌未央,夜闌雞鳴不下堂。
華館深沉直禁闈,彩甍丹碧煥翚飛。上林萬樹連西掖,北極諸星拱太微。繞硯龍香裁詔罷,隔簾鶯語退朝歸。應知幾度青綾夜,月轉金莖露滿衣。
火滅不復然,泉出不歸源。君心既已死,捐玦向平川。由來負心人,頭上無青天。
高皇逃楚渡河馳,使者猶收信耳師。此際徐行寬介胄,頓令堅壁退胡騎。勞軍以禮非徒試,命將于權必便宜。故壘年來營柳在,春深還拂漢旌旗。
流觴小殿曲欄縈,波影簾櫳浸繡楹。靜晝敲棋中貴語,君王避暑在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