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中走椒嶺省方氏姊示諸甥
十七年前椒嶺路,
短驢疑在夢中行。
兵烽幾度門無徑,
靈雨初通澗有聲。
牛屋半楹啼寡姊,
蔬盤一夜費貧甥。
老來萬事心灰盡,
益重人間骨肉情。
十七年前椒嶺路,
短驢疑在夢中行。
兵烽幾度門無徑,
靈雨初通澗有聲。
牛屋半楹啼寡姊,
蔬盤一夜費貧甥。
老來萬事心灰盡,
益重人間骨肉情。
十七年前走過的椒嶺山路,騎著矮驢的情景仿佛在夢中一般。多次戰亂后家門已無路徑可尋,及時雨初降,山澗重新有了流水聲。姐姐獨居在半間牛棚里哭泣,貧寒的外甥一夜之間備下簡單的飯菜招待我。年老后對萬事已心灰意冷,卻更加看重人間的骨肉親情。
省:探望。
兵烽:指戰爭的烽火,代指戰亂。
靈雨:及時雨,指滋潤萬物的雨。
牛屋半楹:半間牛棚,形容居住條件簡陋。
蔬盤:用蔬菜做的菜肴,指簡單的飯菜。
貧甥:這里指詩人自己或姐姐的外甥,因家境貧寒故稱。
此詩當創作于詩人晚年,時值盛夏,詩人前往椒嶺探望方氏姐姐。詩中‘兵烽幾度’表明當時經歷多次戰亂,家園受損;‘老來萬事心灰’反映詩人歷經世事的滄桑,通過探望姐姐的情景,表達對親情的重視。
全詩通過回憶十七年前的椒嶺之行與戰亂后重訪的情景,以樸素語言描繪姐姐的困境與甥輩的情誼,突出歲月變遷中骨肉親情的珍貴,情感真摯,生活氣息濃厚。
此地吾嘗治,風塵幾度游。
道隨汾水折,云擁霍山浮。
昔往黃梅雨,今來白雁秋。
萍蹤倦行役,何處是滄洲。
空言少據定難猜,
欲把明珠寄上才。
聞道別來餐事減,
晚妝猶待小鬟催。
門前趁熱走轔轔,
十丈炎威十丈塵。
我寫梅花花寫我,
可知俱是冷中人!
早際龍光渥,中更貝錦傷。
升沈關運數,變故識忠良。
天定當持國,時來倚干方。
至今羊叔子,名繞峴山傍。
謝安舊宅翠云環,復見新墻月樣彎。市近豈容三島客,樓居須向九仙山。去天尚郁金門步,計日催歸玉筍班。好與衣冠添盛事,一門三府照人寰。
云錦軒楹蘭玉階,暫從仙仗下蓬萊。良辰歌館聲聲起,明月妝樓夜夜開。天上李藩批敕手,蜀中嚴武總戎才。可教問舍悠然去,即下紅泥促召回。
夾沼植瑯玕,
清風吾領略。
入林懶著冠,
何用折其籜。
圣門學為圃,人皆陋樊遲。
借問玉堂客,筑圃將奚為。
儒冠安淡薄,志不圖甘肥。
苦硬根可咬,酸齏味可知。
在貴不忘儉,藿食固所宜。
大哉君子心,所存應在茲。
茍能充此志,堪作和羹資。
試我鹽梅功,濟彼閭閻饑。
孰云謀生計,日夕勤敷菑。
不有公儀休,拔棄園中葵。
凱風將雨過,差有剩云浮。
意趣蜂衙薄,行吟鶴夢幽。
于今當不惑,外此更何求。
睇目京塵鄙,喧喧走馬牛。
盈盈獨倚欄干遍。酒薄香生面。
鴨頭春水綠盈門。一到言愁天亦欲黃昏。
牽情恁地勞飛絮。寄淚憑誰語。
謝橋波蕩月如云。自踏楊花來覓倚樓人。
春秋萬古一權衡,筆削昭然揭日星。
道貫百王垂大法,義先五始定常經。
是非褒貶寓深意,理亂安危燭未形。
內夏外夷歸一統,燁然治象炳丹青。
口腹有深阱,顛危實可憐。
為貪半粒飽,遂惹百絲牽。
人世殊多患,空門亦自纏。
殷勤為解釋,好去莫留連。
飛樓百尺倚云居,蘸海磨崖自著書。
一代宗風今莫屬,千秋文采竟何如。
清徽意在琴言外,揮灑心降筆力馀。
似此才華寧澹泊,絳紗人比六朝初。
月殿清虛夜獨游,離親拋子可無憂。
看來好事皆虛事,從此千秋及萬秋。
結發恩情云已遠,與心齊愿水空流。
如今棄卻人間去,月殿清虛夜獨游。
水盈盈。一池萍。曉雨初收林鳥鳴。園亭秋意清。
風泠泠。戛竹聲。獨鶴孤云為友朋。道心隨處生。
有竹無花山澤癯,
有花無竹雪肌膚。
洛陽城里花連竹,
迂叟規模定不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