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叔子還寧都
大地方冱寒,君行涉江水。
問君行何為,抱膝深山里。
易堂好弟兄,事業寄文史。
天空雕鶚飛,日落云霞起。
遙望翠微峰,迢迢四千里。
吾欲牽君衣,君行其少俟。
好風從東來,揚帆疾如駛。
山中正春光,寒香放梅蕊。
大地方冱寒,君行涉江水。
問君行何為,抱膝深山里。
易堂好弟兄,事業寄文史。
天空雕鶚飛,日落云霞起。
遙望翠微峰,迢迢四千里。
吾欲牽君衣,君行其少俟。
好風從東來,揚帆疾如駛。
山中正春光,寒香放梅蕊。
大地正處于嚴寒之時,你要遠行渡過江水。問你此去做什么,是要回到深山抱膝隱居。易堂有一群好兄弟,把事業都寄托在文史之中。天空中雕鶚高飛,日落時云霞涌起。遠遠眺望翠微峰,路途迢迢有四千里。我想拉住你的衣裳,希望你能稍作停留。一陣好風從東方吹來,你揚起船帆如飛般疾駛。山中此時正是春光,寒梅綻放散發著香氣。
冱(hù)寒:嚴寒。
易堂:指魏禧等九人在翠微峰下所結的文學團體。
雕鶚(è):泛指猛禽。
翠微峰:在江西寧都,魏禧等隱居于此。
少俟(sì):稍作停留。
魏叔子即魏禧,他與兄魏祥、弟魏禮及彭士望等九人結“易堂”于翠微峰,以文章氣節著稱。此詩可能創作于魏禧要返回寧都時,詩人在嚴寒之際送別友人,有感而發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突出特點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詩中既有對友人的不舍,又有對其隱居生活的肯定。在文學史上,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琪樹三朝種已成,綠陰回合囀宮鶯。傷心輦路生春草,不見素娥花底行。
康湖環十里,半世樂吟身。白屋居寒士,青山是故人。松多天不暑,瀑近地無塵。頗得漁樵趣,生涯日又新。
千峰斜日一枰殘,月上霓裳駕鶴還。爾自姓王人不識,他年應比爛柯山。
經行葦荻沙頭熟,出沒風濤膽氣粗。博得酒歸明月夜,呼兒作膾旋批鱸。
暖日策花驄,亸鞚垂楊陌。芳草惹煙青,落絮隨風白。誰家繡轂動香塵,隱映神仙客。狂殺玉鞭郎,咫尺音容隔。
辭燕仍伏暑,度越已深秋。并署欣今命,聯舟感昔游。節過黃菊雨,詩記玉山郵。客路同知己,清尊合勸酬。
往歲麻衣出宋中,黃巾流亂太行東。天王詔下軍符急,御史兵來賊壘空。籌策自同諸葛亮,諫書人比息夫躬。可憐回首過逢地,萬井春煙裊暮風。
群山既蔥蘢,諸溪何蜿曲。孤亭倚高岡,人家蔭喬木。蒼松盤路岐,危橋度空谷。地僻無冬春,山深絕寒燠。乘閒問友生,策蹇勞童仆。步步出煙云,悠悠入花竹。潺湲滿清聽,空翠生巾服。閒身寄林丘,野性諧麋鹿。瞻彼城市中,風塵空碌碌。
屬國難酬白發郎,延平誰與吊沙場。隴西使者如云出,卻要迎歸右校王。
和風攙客下輕車,愛惜湖光雨后馀。千頃碧波煙裊裊,一行赤子步徐徐。偶聞蛙鼓鳴芳陌,頻惹春泥濺素裾。抱寺松林容小憩,暫同我佛比鄰居。
路人為我言,行者方載途。如何賢貳宰,征馬思南徂。有聲盈我俎,有酒盈我壺。飲食非所念,所念民力劬。官府有賢良,庠序多范模。為政雖云艱,要在德不孤。
斜陽猶戀小中庭。鬢云輕。臉霞凝。自下香階,脈脈拾殘英。便做一春無細雨,能幾日,不飄零。
而今派下皆龍象,肯著風顛老萬回。大士不知何所取,真成千里賺人來。
華川游未遍,又作剡中游。詩海珊瑚月,書田苜蓿秋。行山時借屐,訪雪夜乘舟。別后懷人處,清風獨倚樓。
紫鳳銜書下九霄,君王還念舊宮僚。春回大地陽初動,日轉陰崖雪盡消。犬馬有情終戀主,山林無分又趨朝。旁人欲問酬恩事,洛黨塵編未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