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趙令君貽貺五言四首意索余和不可虛辱如其意酬之
只今公子行,蓋不數其馀。要牘江西社,親傳肘后書。飽聞劉子政,渴見馬相如。肯許交盟結,休嫌笠溷車。
江西窮處縣,松竹勿嫌深。簿領塵中坐,溪山好處吟。鳴弦人異調,把酒月同斟。倘有可書事,閑收入志林。
介庵前后集,熟讀眼生花。學問祖千古,文章雌百家。今非公莫繼,況有子堪誇。換骨蓬萊去,分吾九轉沙。
世途無復古,吾道不宜今。風月多饒舌,軒裳久死心。家猶須五斗,命豈止千金。有路可親炙,那能入桂林。
只今公子行,蓋不數其馀。要牘江西社,親傳肘后書。飽聞劉子政,渴見馬相如。肯許交盟結,休嫌笠溷車。
江西窮處縣,松竹勿嫌深。簿領塵中坐,溪山好處吟。鳴弦人異調,把酒月同斟。倘有可書事,閑收入志林。
介庵前后集,熟讀眼生花。學問祖千古,文章雌百家。今非公莫繼,況有子堪誇。換骨蓬萊去,分吾九轉沙。
世途無復古,吾道不宜今。風月多饒舌,軒裳久死心。家猶須五斗,命豈止千金。有路可親炙,那能入桂林。
如今公子出行,大概其他人都難以相比。他掌管江西詩社的文牘,親傳醫家秘方。早聽聞他如劉子政般博學,渴望見到他似馬相如般才華。若能與他結盟交友,莫要嫌棄我這戴斗笠的與坐車的身份不同。江西偏遠的小縣,莫嫌松竹幽深。在公文堆中處理事務,在溪山美景處吟詩。彈琴之人曲調不同,一起把酒對月共飲。倘若有值得記錄之事,閑暇時收入《志林》。介庵的前后文集,熟讀讓人眼冒金花。他學問傳承千古,文章可讓百家遜色。如今非他無人能繼承,況且還有值得夸贊的兒子。他定能如去蓬萊換骨般超凡,分我些九轉仙丹之沙。世道已無古時的淳樸,我的主張不合如今時宜。清風明月總愛多嘴,對功名利祿早已死心。家中還需五斗米維持生計,命運豈止價值千金。若有機會親近他,哪還能去桂林。
公子:指寧都趙令君。
數:計算、相比。
要牘:掌管文牘。
江西社:指江西詩社。
肘后書:指醫書,這里泛指秘方。
劉子政:即劉向,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馬相如:即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
溷:混雜。
簿領:指官府中的文書、檔案。
鳴弦:彈琴。
志林:這里可能指記錄見聞的文集。
介庵:可能是趙令君的文集之名。
雌百家:使百家遜色。
九轉沙:指九轉仙丹之沙,寓意超凡脫俗。
軒裳:指官位爵祿。
親炙:直接受到教誨或傳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可能處于一個相對偏遠的地方,與寧都趙令君有了交往。趙令君可能在當地有一定的文化影響力,詩人與之交流后,為回應其邀約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處于一種變革或不穩定的狀態,詩人對世道有所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贊揚趙令君的才華和品德,表達與之結交的意愿,同時抒發對世道的看法和自身的心境。其突出特點是用典豐富,展現了詩人的文學素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表達。
叢桂枝高古洞門,遠風吹葉葉歸根。祖庭頻到長為客,往事空慚未報恩。病骨依燈嫌有影,瘦藤卓月了無痕。城中莫道囂塵滿,一閉閒房是故園。
滿城風雨近重陽,準擬登高尚渺茫。會見明朝天氣好,不教孤負菊花黃。
梧桐一兩葉,猶有暮蟬棲。未忍辭風露,清泠只此溪。聲將泉水咽,影向月明低。一片碧空外,行云更不西。
淮海秋來逸興多,因尋奇勝訪行窩。酒憑野客浮杯勸,詩聽鄰僧按節歌。山日半銜云接樹,水風初起澗生波。晚經第一流泉處,俯仰乾坤欲柰何。
羅浮銀是殿,瀛洲玉作堂。朝游云暫起,夕餌菊恒香。聊持履成燕,戲以石為羊。洪厓與松子,乘羽就周王。
天開閶闔灑長風,蓬矢懸門氣郁蔥。壽斝載斟云液滿,舞裙新妒石榴紅。仁風百里行應遍,黎庶千年祝也公。信有真丹堪壽國,早回天上獻重瞳。
上客皆金友,名家自玉人。登龍難并擬,命駕喜相親。設類穆生醴,交逾公瑾醇。鄉心且莫切,作伴待青春。
風吹花樹昨朝紅,今日看花樹已空。可惜天高花薄命,年年開落只由風。
聞爾鄰佳媳,經堂集梵僧。春雖添藥架,秋必卸瓜棚。何計還跨灶,隨時且摸楞。愁云能引淚,莫上最高崢。
云暖網橫危磴,日沉舟泊平沙。欸乃一聲歸去,炊煙遙起蘆花。
為問馬上郎,墻高復幾許?海青不上天,那得天鵝去。
松下坐來久,起行山月中。涼風吹衣帶,掛罥青桂叢。
桂輪斜落粉樓空,漏水丁丁燭影紅。露濕暗香珠翠冷,赤欄橋上待歸鴻。
年衰病怯思怔營,惟見詩筒眼便青。連和舊篇才結局,高吟新月恰當亭。敢輕勍敵嬰生力,正恐陳言厭熟聽。入社莫言詩殿后,此時孤律夢方丁。君詩紀律似堅營,氣王東南幟赤青。涌思急于流峽水,疾馳快似速郵亭。想當愜意須頻讀,說與齊眉更喜聽。擊缽工夫勝刻楮,賣文卻笑隱吾丁。年逾卦氣易身營,除一君猶鬢發青。豈但文章難匹敵,只量筋力敢秤亭。詩如博弈聊賢已,調似渝歌且易聽。除卻吟哦無一事,齋心惟敬六神丁。聘錢猶欠入驅營,野語傳訛亂史青。河鼓牛郎隔河漢,成橋烏鵲為津亭。隨緣樂事從心賞,妄想佳期莫耳聽。見說老人星合見,更占秋丙看春丁。
去歲承恩桂海漘,何期國步倍多迍。室中自起金戈釁,天外俄飛鐵騎塵。入夢翠華頻想像,招攜烏合每逡巡。經年辛苦慚何補,應識皇明有死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