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元方辭典教之職為省府所留遂用前韻以慰其懷歸之念安其傳道解惑之心也
濟濟群材樂育中,先生何待蜀文翁。銅臺聲聞鳴皋鶴,泮水去留遵渚鴻。照座青藜聽夜雨,繞壇紅杏詠春風。化行俗美師儒力,看與蘇湖兩郡同。
盛名久列廣文中,人比先生節孝翁。種竹昔留亭上鳳,采芹今對水邊鴻。升堂化沛諸生雨,為國文興一代風。他日銅臺推教養,不知來者幾人同。
濟濟群材樂育中,先生何待蜀文翁。銅臺聲聞鳴皋鶴,泮水去留遵渚鴻。照座青藜聽夜雨,繞壇紅杏詠春風。化行俗美師儒力,看與蘇湖兩郡同。
盛名久列廣文中,人比先生節孝翁。種竹昔留亭上鳳,采芹今對水邊鴻。升堂化沛諸生雨,為國文興一代風。他日銅臺推教養,不知來者幾人同。
第一首:眾多人才都在歡樂的培育之中,先生您又何須像蜀地的文翁一樣辛勞。銅臺傳來如鳴皋鶴般的聲名,泮水之畔去留如遵循水洲的鴻雁。夜雨中青藜燈照亮座位,春風里紅杏繞壇可詠。教化推行民俗淳美是師儒的力量,看這成效當與蘇州湖州兩郡相同。第二首:您的盛名早已列于廣文館中,人們將您比作重節孝的長者。昔日種竹留下亭上的鳳鳥,如今采芹面對水邊的鴻雁。升堂教化如及時雨滋潤諸生,為國家振興一代文風。他日銅臺推崇教育培養,不知未來有幾人能與您相同。
蜀文翁:指西漢文翁,曾在蜀地興學,為漢代地方官學先驅;
銅臺:此處代指學宮或講學之地;
泮水:古代學宮前的水池,代指學校;
青藜:傳說漢代劉向校書天祿閣,有老人燃青藜杖照明,后以“青藜”指夜讀或講學的燈燭;
蘇湖兩郡:北宋胡瑗在蘇州、湖州辦學,創立“蘇湖教法”,注重經義和時務,此處借指卓越的教育成效;
廣文:廣文館博士,唐代始設的學官,后泛指學官;
采芹:《詩經·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指入學或中秀才;
升堂:出自《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此處指教學深入,影響深遠。
此詩創作于元方被省府挽留擔任典教官職之際。作者聽聞元方因歸鄉之念有所動搖,故以詩慰之:一方面肯定其在教育領域的聲望與貢獻(如“盛名久列廣文中”),另一方面強調其“傳道解惑”對“化行俗美”的重要性(如“化行俗美師儒力”),鼓勵其安心留任,延續教化之功。
全詩圍繞“慰留”與“贊教”展開,既解元方歸思之慮,又彰師儒教化之重。通過用典、意象與場景描寫,突出元方教育成就可與歷史賢師(如文翁、胡瑗)比肩,體現作者對文教事業的重視與對元方的深切期許。
吳山如畫楚江平,消得孤帆半日程。潮落沙頭才一尺,舟停江口復三更。時清不識風波險,世亂方知性命輕。坐擁貂裘待明發,臨風空愧魯連生。
尺組長纓奮草萊,清香畫戟臥莓苔。北門鏗鑰歸雄鎮,東觀圖書集上才。疊嶂分青橫幾簟,雙流飛翠入池臺。知君未厭從軍樂,大纛高牙帝座來。
白衣黑馬出鄉城,飲餞多君揮淚情。世上誰無生死路,不須分袂嘆危行。
一籬秋色艷秋光,斗酒東籬不用觴。記得當時籬下醉,無人知是好重陽。
竹密年年筍,樹多日日花。天應憐老景,春且住貧家。鄒氏律吹谷,建溪鼓喊茶。終須窺造化,不似此生涯。
治安無策濟時艱,始信金銷壯士顏。怪底颶風翻漲海,浪頭一直過狼山。
崔嵬艮岳他年笑,寂寞三山后代思。湖色春光凈滿眼,古城風暮幾人悲。
樓船東望失嵯峨,赤壁蒼茫頃刻過。風引長煙隨地遠,浪迎孤月散星多。獨憐折戟思前事,誰羨臨江賦短歌。繞樹飛烏啼不已,一枝堪托欲如何。
溪上放舟回,山中負薪暇。一笑偶相逢,于焉遂清話。寧知有秦晉,況復論王霸。回首總忘機,青山夕陽下。
樓觀回深巷,松枝夾路低。拾薪供早爨,抱甕灌春畦。經向瑯函讀,詩從古鼎題。白須張道士,送客過桃溪。
古木蟠幽澗,層巒疊翠臺。水歸蒼玉峽,風引綠荷杯。我自知魚樂,人誰祓禊來。惜無鼠須筆,寫記刻巖隈。
出門無侶杖藜輕,溪上梅花相笑迎。獨鶴遠從天際下,老夫如在畫中行。千峰日出流云氣,萬壑松鳴雜水聲。巾袂不知蒼翠重,看山直過越王城。
上方懸瀑布,漱石欸潺潺。潭似沉金鎖,猿疑帶玉環。薜蘿穿象外,鐘磬落云間。待月青尊里,泠然忘往還。
柯山青浸縠江波,有客長年被綠蓑。釣澤偶膺多士選,講帷仍賦散人歌。桃花白鷺忘機久,莼菜鱸魚入夢多。遲子束書歸舊隱,水云深處一經過。
雪色留寒風弄和,新陽淺淺故陰多。池冰漸盡泉初潔,徑草猶微菊未莎。歸雁聲音矜久客,晴云意態似妖娥。杖藜窮巷貧非憊,隱幾衡門嘯也歌。身外閒愁從撥棄,眼前詩景得遮羅。亦知白發非春事,老伴相尋奈我何。少年意氣屬時和,春入青門樂事多。試著青衫迎暖日,閒騎駿馬踏青莎。御風直欲從仙子,奔月猶能及素娥。雁鶩陂前來膾鯉,芙蓉園里去聽歌。舞狂相屬揮如意,醉起馳歸擲叵羅。寄語子云天祿閣,新書尚白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