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逢僧謝監 其二
一自居庸賊騎來,禁城宮闕望烽開。
侍中早棄司農印,監視原非戡亂才。
傳詔亦曾趨暖殿,佩刀無計御平臺。
如今頭白何人問,風雨柴門永夜哀。
一自居庸賊騎來,禁城宮闕望烽開。
侍中早棄司農印,監視原非戡亂才。
傳詔亦曾趨暖殿,佩刀無計御平臺。
如今頭白何人問,風雨柴門永夜哀。
自從賊寇的騎兵從居庸關打來,禁城的宮殿外烽火連天。侍中早早舍棄了司農印,那些監軍原本就沒有平定叛亂的才能。他們也曾奉詔快步走進暖殿,卻沒辦法在平臺抵御敵人。如今頭發花白無人過問,只能在風雨交加的柴門前整夜哀傷。
居庸:居庸關,在今北京昌平區北部,是重要軍事關隘。
賊騎:指起義軍的騎兵。
禁城:指皇宮。
烽開:烽火燃起,指有戰事。
侍中:官名。
司農?。核巨r的官印,司農為掌管錢糧等事務的官員。
監視:指監軍。
戡亂:平定叛亂。
傳詔:傳達皇帝的詔令。
暖殿:皇宮中溫暖的宮殿。
佩刀:帶著刀。
平臺:宮殿中的平臺。
此詩可能創作于明朝末年,當時社會動蕩,農民起義頻繁,李自成等起義軍勢力不斷壯大。居庸關被攻破,京城告急。詩中所提及的官員監軍等情況,反映了當時朝廷內部的混亂和官員的無能。詩人目睹國家的衰敗和社會的動蕩,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明朝末年官員的無能和國家的衰敗。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和場景描寫展現社會現實。在文學史上,它是反映明末社會狀況的重要詩作,有助于后人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和社會風貌。
山鬼暖或呼,
溪魚寒不跳。
晚景愈堪觀,
危峰露殘照。
(《增修詩話總龜》卷四六引《翰府名談》。)
兜率宮中阿逸多,
不離天界降娑婆。
相逢為我安心訣,
萬劫千生一剎那。
(《明州岳林寺志》卷三。)
祇圖閑適樂簞瓢,莫訝煙霞道路遙。
龍穴定知潛碧海,鵬程終是望丹霄。
撥云巖下來(《古今禪藻集》作“求”)泉脈,嚼草坡邊辨藥苗。
門鎖薜蘿無客至,庵前時有白云朝。
(按:《古今禪藻集》卷十一收以上二首。)
景致逼神仙,心幽道亦[玄](元)。
僧閑來出世,松老不知年。
放馬眠巖草,移杯酌澗泉。
浮名如脫得,終老此云邊。
(見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福建通志》卷七七。)
下雪竇游上雪竇,過云峰后望云峰。
如趨仙府經三島,似入天門徹九重。
無日不飛丹頂鶴,有時忽起隱潭龍。
祇因奉詔西歸去,此境何由得再逢。
我有古壇真白牛,父子藏來經幾秋。
出門直透孤峰頂,回來暫跨虎谿頭。
(均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五燈會元》卷八。)
(按:貫休有《寄匡山大愿和尚詩》,未知與匡山和尚是一人否。)
三春媚景時,疊嶂含煙雨。
攜藍采蕨歸,和米鐺中煮。
食罷展殘書,鶯鳥關關語。
此情孰可論,唯我能相許。
滄海獨深處,
鱸魚銜得時。
(見《類說》卷二十二《荊湖近事》?!稘扑嗾勪洝肪硎鳌皽胬俗钌钐?,鱸魚初得時?!保?
諦當恒然直古今,未徹見聞實甚深。
現現運轉三十載,春盡萎花未君心。
(《祖堂集》卷十九。)
向隅書劍坐銷魂,心計艱難有淚痕。
三月不尋花下路,一春常閉雨中門。
閑時易得開書帙,貧手難求傍酒樽。
三十無成今四十,翊周安漢意空存。
高懷怡淡景相和,才到塵途事便多。
碧嶂好期長定計,朱門唯見暫時過。
雄雄負氣爭權路,岌岌新墳占野坡。
成敗分明剛不悟,未知凡俗意如何。
山瘴氣,嵐谷用恒山。
獨頭大蒜烏梅肉,速將酒煮便能痊,謹記此良言。
(恒山二兩,獨頭蒜一兩,烏梅二十枚,咬咀,用酒二盞,煎至一大盞,分為二服。初一服未發時吃,次一服已發時吃。)
養性攄情不記年,免尋云水更參禪。
有心用處還應錯,無意看時卻宛然。
析法尚嫌灰斷果,燒丹堪愍地行仙。
欲知此理誰人會,水自朝東月自圓。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花發(《景德傳燈錄》作“落葉”)幾(《五燈會元》作“又”)抽枝。
(《祖堂集》卷十作“葉落幾回再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見《祖堂集》卷十九、卷十、《景德傳燈錄》卷十一、《五燈會元》卷四。)
簾前淡泊云頭日,座上蕭騷兩腳風。
(見《吟窗雜錄》卷二五《歷代吟譜》。)
(按:《全唐詩》卷七三四收二句,缺題,今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