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歸寄占憨上人
不見融公久,塵氛掃未開。
秋風辭鄂渚,落月夢蒼苔。
何日經巖下,重來謁辨才。
云箋先此寄,不待折寒梅。
不見融公久,塵氛掃未開。
秋風辭鄂渚,落月夢蒼苔。
何日經巖下,重來謁辨才。
云箋先此寄,不待折寒梅。
很久沒有見到融公您了,世俗的紛擾仍未消散。在秋風中辭別鄂渚,夢中見到落月映照蒼苔。何時能再次經過山巖下,前來拜訪您這位有智慧的人。先寄上這封信,不等折來寒梅再傳遞消息。
融公:對占憨上人的尊稱。
塵氛:指世俗的紛擾、煩惱。
鄂渚(zhǔ):地名,今湖北武昌一帶,古代長江中的小洲。
蒼苔:青色的苔蘚,常指幽寂之地。
巖下:山巖之下,代指占憨上人修行或居住的地方。
辨才:原指善于辨析才學之人,此處借指占憨上人智慧通達。
云箋:精美的信紙,代指書信。
寒梅:傳統意象,常象征高潔,亦有寄贈之意(如陸凱“折梅逢驛使”)。
此詩為詩人從鄂渚返回后寄贈占憨上人所作。結合“秋風辭鄂渚”推測創作于秋季,詩人因離別鄂渚,對友人(占憨上人)產生深切思念,故寄詩表達久別后的牽掛與重逢之盼,背景隱含秋日離別的悵惘與對禪友的真摯情誼。
詩以“久別—離別—盼歸—寄信”為脈絡,深情抒寫對占憨上人的思念。語言含蓄雅致,意象清幽,情感真摯自然,既體現詩人對友人的重視,亦展現古典詩歌借景抒情、以小見大的藝術特色。
一榻塵封退食軒,何來徐孺下陳蕃。不辭剡水三冬棹,豈但平原十日尊。風月有緣分主客,菊松無恙訊田園。蒼茫云樹天涯別,雪滿高衙有寤言。
中宵驟雨駕驚雷,逗曉盤渦轂浪來。端恐溪神似河伯,望洋向若始知咍。雨過渾流漲曉溪,茫茫煙水拍春堤。凄涼柱史憑虛閣,猶憶都城水自西。
樓對仙城望不賒,新開林壑駐煙霞。當門小徑宜栽竹,背屋閒園可種瓜。座引青藜頻徙倚,醉馀皂帽任欹斜。問奇客指戟郎宅,送酒人尋處士家。
周南聲教美洋洋,比屋弦歌窈窕章。一點蕙心清若水,綠陰闌檻晝薰香。
日出千山蘭蕙香,清溪一曲轉滄浪。扁舟臥看張云錦,不為春歸有底忙。
畢竟滇中春最稠,滿城風日動晴柔。亂花弄月翩翩影,綠樹干云淡淡秋。極目四陲天寥廓,騁懷萬里事清悠。大觀楹對馳名久,文采西南第一樓。
玻璃鏡檻太玲瓏,珠閣瓊樓似畫中。坐久忽聞天籟起,半空鈴語自丁東。
卸下星冠作玉容。宛如仙女下巫峰。霎時云雨歡娛罷,無限恩情兩意濃。輕摟抱,款相從。時間一度一春風。若還得遂平生愿,盡在今宵一夢中。
東籬昨夜菊花開,鄰舍人家酒酦醅。藜杖芒鞋由一幅,先生正是賦歸來。
二禺丹嶂削高天,四壁風雷響瀑泉?;M石床閒不掃,臥看秋月向人圓。
東有徵君真逸居,有臺可釣傍漁磯。志高不在魚吞餌,回笑滎陽血染衣。
從夸范釜未生魚,其奈勞薪桂不如。笑殺山人山計拙,云樵將至雪樵書。
來往舟如屋,相隨一月期。登途不忍去,翻似別家時。
長安城西一畝宮,盡可逃名藏白首。鞋底風塵多自誤,壺中天地何不有。枝頭淅浙掃郁蒸,云腳垂垂打清晝。但令吾黨鯨鯢吸,任它大陸蛟龍走。竹林自昔未逢僧,蓮社于今方縱酒。已滿七人那用覓,即眠千日非云久。才聞抱甕便舒眉,除卻傳杯須袖手。鸛垤聲哀焉足聽,鴟夷腹大唯堪受。彷佛似有辟書來,此物毋勞掛吾口。
九河冰泮綠差差,洲渚鳧鹥近不飛。夾道如云楊柳樹,盡舒春色送人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