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麓訪顧亭林先生讀書故址 其二
樓船閩粵控南甌,龍馭遙從海上舟。
烽火徒聞驚嶺嶠,江山何地問神州。
著書絕塞王尼嘆,投老無家向子游。
華麓祇今遺址在,日斜回首暮云愁。
樓船閩粵控南甌,龍馭遙從海上舟。
烽火徒聞驚嶺嶠,江山何地問神州。
著書絕塞王尼嘆,投老無家向子游。
華麓祇今遺址在,日斜回首暮云愁。
樓船在閩粵之地掌控著南甌,帝王的車駕遠從海上的舟船而來。只聽說烽火驚擾了五嶺,江山何處還能尋到神州?在邊塞著書令人如王尼般嘆息,晚年無家似向子諲漂泊。如今華麓僅存先生讀書遺址,夕陽西下回首望去暮云含愁。
樓船:古代有樓的大船,多作戰船,此處指南明的水軍。
南甌:古地名,指今浙江南部或福建一帶。
龍馭:帝王車駕,此借指南明政權的行蹤。
嶺嶠(qiáo):五嶺的別稱,指今廣東、廣西一帶。
王尼嘆:用典,王尼為晉代隱士,此處借指顧炎武在邊塞著書的艱辛與感慨。
向子游:向子指宋代向子諲,此處喻顧炎武晚年漂泊無依。
華麓:顧炎武讀書故址所在地,具體位置待考。
顧炎武(亭林)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亡后參與抗清,失敗后游歷北方,著書立說。此詩為作者探訪其讀書故址所作,約寫于清康熙年間。時清朝已穩固統治,遺民多懷故國之思,詩中暗含對顧炎武生平的追緬與對明亡的感傷。
全詩以訪故址為線索,上溯南明抗清歷史(樓船、龍馭),下接顧炎武漂泊著書(王尼、向子),最終落于故址暮云之景,既贊顧氏氣節,又抒時代哀痛,是遺民文學中追懷先賢的典型之作。
芋栗先生語最真,有園我亦未全貧。閒尋往事渾如夢,?作清吟老此身。但愧淹才隨錦盡,何如韓思與花新。柞山集即杼山是,佛地中來有幾人。
睦州城下偶逢君,把酒相看日未曛。茅屋幾間山寺外,蘭舟一棹石堤垠。已知學教遵安定,久羨才名賽右軍。明日江亭愁遽別,幾聲長笛不堪聞。
清信出寬懷。都莫亂參猜。累蒙施惠宴重開。又無百回奉,相酬賽,春深去,夏歸來。齋會好編排。增福更消災。始終如一不生乖。守無為清凈,真功滿,離塵世,赴蓬萊。
陰森萬木曉蒼茫,路轉山腰問草堂。池涌慢波萍葉散,窗涵細雨橘花香。讀書程度輸年少,中酒心情厭日長。公子飄飄才思闊,何妨高詠伴滄浪。
不帶東籬正色黃,卻將標格染玄霜。明朝相見休驚訝,文彩猶存月露光。
老火猶驕氣蘊隆,爐香爇罷日方中。片云忽卷天河落,頃刻難名造化功。
獨自過紅撟。朱夏青春影俱消。一陣金風來四野,寒條。落盡空林葉亂飄。日日說魂銷。此度秋魂不可招。萬里南天人不見,長宵。誰向深宮斗舞腰。
山中眾木自紛紛,移徙孤根獨不群。更與清風同烈烈,便先八俊繼三君。
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
半天玄靄浮沙漠,萬里荒山接草萊。千古嬋娟恒此度,不堪人自海邊來。
窈窈山徑僻,喧喧徒御歸。馬逢危石住,燈入古林稀。樹密全妨蓋,云寒半濕衣。紅門知不遠,秋角聽依微。
月逗春燈,人喧紫陌。流霞酌盡情何惜。休辭短鬢浸霜痕,天教絲縷通仙跡。縱汝憂歡,消他盈仄。塵埃磨洗千秋筆。滿園桃李競芳菲,悠悠古韻歌南北。
曾將秋信報人知,又與西風泣別離。病綠滴殘猶有淚,題紅流去更無詩。舊巢鳳冷朝飛遠,古井金寒曉汲遲。待得楚臺云散后,卻憑琴調寄相思。
飛散寒鴉不可招,數株封雪落長條。茅檐盡日無人到,何處高樓酒未消。
黯云霜霧暗扶桑,半壁東南盡雪霜。壯氣不隨天地變,笑騎飛鶴入維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