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靈峰和尚還山
乍來笑語未春溫,
又看依依柳斷魂。
山色半銜青不改,
衲衣敝盡黑猶存。
帆隨江月呼潮上,
酒掛征鞍帶雨渾。
漫說趙州行腳遍,
好參知識是何門。
乍來笑語未春溫,
又看依依柳斷魂。
山色半銜青不改,
衲衣敝盡黑猶存。
帆隨江月呼潮上,
酒掛征鞍帶雨渾。
漫說趙州行腳遍,
好參知識是何門。
你剛來時歡聲笑語還未如春日般溫暖,轉眼間又看到依依柳枝令人傷懷。山色半掩卻青翠依舊未改,僧衣雖破但黑色仍未褪去。船帆隨著江月乘潮而上,酒葫蘆掛在征鞍被雨水打濕。不要說趙州禪師行腳遍天下,真正的參學應從何處入門?
衲衣:僧尼的法衣,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
趙州:指唐代高僧趙州從諗禪師,以“趙州茶”等公案聞名,生平廣行腳參學。
行腳:指僧人云游參學,尋師問道。
知識:佛教術語,指有智慧、能指導修行的善知識。
參:參究、修學佛理。
此詩應為作者送靈峰和尚歸山時所作。從“柳斷魂”推測時值春日,靈峰和尚短暫來訪后即啟程,作者觸景生情,借送別之機,既抒離別之緒,亦寄寓對修行之道的思考。
全詩以送別為線索,前半寫聚散之速與山色僧衣的恒常,后半狀歸途之景與對參學的追問,將世俗別情與禪理體悟結合,含蓄而有深意,展現了贈別詩中少見的哲理內涵。
心息音,混融深。智先覺,念無侵。隨辦及,即漫尋。用此法,存于心。
花露半乾紅入戶,竹風微動綠侵床。翠屏殘夢不知處,幽鳥數聲春日長。
聽何人吹笛向秋天,酒酣上高樓。見霜林落葉,危城殘照,江水寒流。檻外千帆過盡,名利幾時休。百戰江山在,往事悠悠。此地何來王氣,算古今亡國,幾度樵謳。枉十年金鼓,猿鳥動清愁。數湘淮中興人物,話興亡一二尚生留。青山外,滿溪風雨,一個歸舟。
美人何契闊,一見即留情。翠袖凌風薄,瓊裾曳雪輕。寒煙脩竹外,流水小橋橫。殊覺芳容瘦,不知華發生。
千步心隨滑磴移,應憐赤足踐冰澌。人生健者無壯老,但恨今無張柬之。
白白云生海上山,飛來作雨洗塵寰。即是華嚴發心住,一時龍藏滿人間。
休論世事苦悲辛,龍臥南陽自有人。指日承明卻歸去,煙花紫禁及青春。
香鼎灰寒午夢回,閒情誰與夢徘徊。杖藜信步穿幽徑,一陣野芳何處來。
晚來塞雁橫空去,天邊幾聲凄惻。水亂蘋洲,沙翻蓼敘,都是異鄉風色。無邊蕭瑟,聽帶起秋聲,淮南江北。殘月空林,行人一宿愁暗絕。年年此時浪跡,慣連營戍鼓,長城秋笛。一樣天涯,何堪送爾,滿地江湖風急。高樓寂寂,正酒醒殘更,夢回江國。露冷燈昏,聽胡笳怨拍。
龍飛天子中興年,使者弓旌集俊賢。閶闔早朝班玉筍,瀛洲夜直賜金蓮。五經同異須劉向,三絕才名數鄭虔。黼黻當時遺老在,長歌《黃鵠》送樓船。
了知起滅意,決定生死根。不復隨緣轉,是名不動尊。
長憶攜壺去,西湖處士家。凍云低老樹,殘雪落疏花。深谷溪流遠,空林石徑斜。亭前放鶴處,吟思繞天涯。
世亂贅腐儒,斯文極天?。厄年逢在巳,碩果仍見奪。京曹昔共居,滄海氛巳惡。果然大軸翻,含生化毛角。決去我何成,強留翁豈樂。舊京再相見,溫偉驚索寞。逃禪郁苦悲,精氣遂銷鑠。區區整齊志,片紙重山岳。向來桐城宗,所尚義理學。乾隆四庫開,紀戴侈通博。抑揚漢宋間,持世失扃鑰。惜抱示異同,百鷙見一鶚。湘鄉用緒馀,乾坤再清廓。飲鴆雖群甘,救死豈無藥。惟翁渫不食,辛勤守衣缽。驗方信昭昭,后起誰寄托。
雨過山村綠滿陂,紅芳漸少翠陰低。春風吹草依然碧,潮水浮花卻自西。
野翁依約事春農,試手閒門種兩松。門外行人踏殘雪,肩輿小駐見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