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奉和司徒侍中辛亥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
玉勒牙旌駐水湄,萬人齊看柁開時。此朝河伯想增氣,去歲國公還賦詩。岸蝶偶然穿翠箔,沙禽曾不避紅旗。旬馀即報行春足,可厭歸軒暮雨隨。
此日河生舊俗傳,相公同眾樂沙堧。迎舟戲羽來低岸,罥席游絲落半天。佳句獨高珠履上,貴名都忘玉樽前。明年盛會知難再,行看還朝百辟先。
玉勒牙旌駐水湄,萬人齊看柁開時。此朝河伯想增氣,去歲國公還賦詩。岸蝶偶然穿翠箔,沙禽曾不避紅旗。旬馀即報行春足,可厭歸軒暮雨隨。
此日河生舊俗傳,相公同眾樂沙堧。迎舟戲羽來低岸,罥席游絲落半天。佳句獨高珠履上,貴名都忘玉樽前。明年盛會知難再,行看還朝百辟先。
第一首:玉飾的馬勒、象牙裝飾的旌旗停駐在水濱,萬人一同圍觀船舵啟動的時刻。今日河神想來也增添了氣勢,去年國公也曾在此賦詩。岸邊蝴蝶偶然穿過綠色的船簾,沙洲水鳥竟不躲避鮮艷的紅旗。十多天后即將回報春日巡游圓滿,只可惜歸途有暮雨相隨。第二首:今日御河生春的舊俗仍在流傳,相公與眾人在水邊沙地共賞歡樂。迎接游船的水鳥低飛靠近河岸,纏繞坐席的游絲飄落在半天。絕妙詩句在華服賓客中獨領風騷,尊貴聲名都遺忘在玉樽之前。明年這樣的盛會已知難以再得,且看您還朝時必在百官之先。
玉勒牙旌:裝飾華美的馬勒與象牙飾旌旗,指顯貴儀仗。
柁(duò):同“舵”,船舵。
河伯:傳說中的河神。
翠箔:綠色的簾幕,代指游船裝飾。
沙堧(ruán):水邊沙地。
戲羽:戲水的水鳥。
罥(juàn)席:纏繞在坐席上。
游絲:空中飄動的蜘蛛絲。
珠履:裝飾珍珠的鞋子,代指顯貴賓客。
百辟:百官。
此詩為作者依韻和司徒侍中所作,創作于辛亥年(具體年份需結合歷史考證,當為北宋某辛亥年)三月十八日。時司徒侍中(可能為文彥博等顯貴)率眾人游御河,延續春日游河舊俗,作者參與盛會并應和作詩,反映北宋士大夫雅集文化。
全詩以游御河為核心,描繪了春日盛會的熱鬧場景與文人雅趣,既展現了時人對傳統習俗的重視,又通過“明年盛會知難再”的感慨,流露出對當下歡聚的珍視。語言工整,場景鮮活,是宋代酬和詩中的典型之作。
向來周柱史,仍作漢郎官。不盡明光疏,還留啟事看。青云歸藻鑒,白日動衣冠。解道嵇康懶,書成也自寬。
供奉歸來已浪游,大明湖上貯清秋。十千美酒傾山雨,半百閒身對海鷗。水面風生楊柳岸,天心月過藕花洲。自從爛醉吹簫去,誰解臨亭汎夕流。
我無政術強為官,所至將迎每厚顏。何事深村赤腳婦,亦聞鉦鼓出籬間。
浩瀚泛輕煙。極目無邊。灘頭幾只小漁船。打得銀魚光閃閃,一片歡然。屹立碧峰巔。指點山川。榆關雄險接遼燕。細察風云籌未雨,衛我新天。
天下名山數少林,公馀乘興一登臨。黃花翠草凝禪意,白石清池愜賞心。竟日輪蹄忘去住,百年身世任浮沉。主僧知我耽詩癖,相引行吟到碧岑。
柏油頻拓通衢,卵石新添古色。高樓昂首摩肩,峻嶺潛身蹙額。
五臺拔地五千丈,猶起浮屠插漢孤。我有一尊無縫塔,煩師將寄老文殊。
鄴下傳詩句,滄洲拂釣竿。正思龍臥穩,翻惜雁歸難。燕壁云回合,閩關天郁盤。飛騰最憐汝,慷慨一彈冠。
清影扶疏晚更妍,每教移植小池邊。一枝獨守凌寒操,肯與群花較后先。
墓前一株柏,連根復并枝。妾心能感木,頹城可足奇。
空佇立。又是冷煙寒食。開盡荼都一色。東風吹更白。我是綸竿倦客。道上行人不識。著取蓑衣拈短笛。沙鷗應認得。山數尺。江草江波同碧。晚雨吹風才數滴。行人心更急。漠漠疏煙如織。遮斷客愁不得。腸斷故園無信息。燈花閑手剔。
我屋云山下,柴扉也不扃。竹根釐犬吠,不為鹿麋驚。
理策隨身去,行行過石橋。夕陽懸樹杪,山犬吠藤條。認得靈溪路,曾無道士招。玄關予亦透,但不上青霄。
野渡人初散,囂聲市未停。朔風千萬葉,漁火兩三星。晚日寒嘉水,墟煙曖錦屏。鄉云近何處,嶺色望冥冥。
遠憐方比部,經歲斷來書。何日垂嘉樹,青青拂敝廬。累憎鴻雁響,三見柳條疏。幽獨疲孤夢,松齋月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