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二首 其二
當年僥倖白登圍,
氈帳深愁美女歸。
此日閼氏誰解妒,
為傳公主下鸞幃。
當年僥倖白登圍,
氈帳深愁美女歸。
此日閼氏誰解妒,
為傳公主下鸞幃。
當年漢高祖曾僥幸地擺脫了白登之圍,匈奴的首領在氈帳中深深發愁漢朝美女的歸去。如今閼氏有誰能理解嫉妒之情呢,只因為傳來公主下鸞車的消息。
僥倖:由于偶然的原因而獲得成功或免去災害。
白登圍: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
氈帳:匈奴人居住的帳篷。
閼氏(yān zhī):匈奴單于正妻的稱號。
鸞幃:華麗的帳幕,這里指公主乘坐的車。
此詩可能創作于作者對歷史上漢匈和親事件進行思考之時。漢匈和親是漢朝為緩和與匈奴的關系而采取的一種政策,期間有諸多故事和情感。作者或許是有感于這種復雜的民族關系和歷史事件,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以漢匈和親為主題,通過回顧白登之圍和描繪和親場景,展現了歷史的變遷和民族關系的復雜。在文學史上,它從獨特的視角對和親這一重要歷史現象進行了審視,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學價值。
幽樹團團謝傅家,凌寒方澤共驚嗟。要知折寄殷勤意,鶗鴂那能病物華。娟娟花竹凈名家,閱世夸毗浪怨嗟。愿挈眾生辭熱惱,知君久學妙蓮華。乘桴何計去浮家,學舞空馀短袖嗟。自笑繽紛蘭佩老,欲將心跡問重華。
曼倩徒懷玩世情,頻年蹤跡任飄萍。一從荊楚淹王粲,聞說臨邛重馬卿。仙觀夜寒孤月影,花田秋冷暮鴻聲。思君不見空惆悵,珠水迢迢接鳳城。
舉世多少人,無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凡事回頭看。
辯士祠邊半嶺松,不容凡木亂江風。筇枝拄到峰頭閣,天籟都歸十八公。
何言恐偷樣,自是君婦懶。五日縫一巾,猶道苦未晚。
夜鼕鼕。朝切切,午喁喁。此心潮漲到雙瞳。萬物忽纖秾。日色染、高碧響喬松。
雨雪悲年暮,山川愛浙東。平生一明月,飛入鏡湖中。白拂懸天柱,青琴響碧空。期君揚帆至,相接有樵風。
紫塞霜飄雁影孤,荒臺斜日下平蕪。秦封隴華皆歸馬,禹貢山川盡剖符。一代彝章宗典雅,百年風俗落虛無。腐儒策蹇蓬蒿里,空憶文皇起壯圖。
武君非畫師,勝槩飽胸臆。太華五千仞,驅寫入盈尺。飛泉峰頂來,落我松下石。清風忽吹散,琴上濺馀滴。呼兒急寫之,指下淋漓濕。未知責子翁,頗復有此適。何時圖中人,真作林下客。青山不違人,但恐富貴逼。勇退良獨難,此愿誰能必。向來燕趙閒,逆旅拜真逸。兒時弄琴者,天涯老相識。俛仰四十年,父子埋雙璧。卷中題詩人,十九已仙籍。年光飛鳥過,紙上但陳跡。對此還自傷,何事為物役。還丹日月遲,白首光陰疾。文章真小技,身外皆長物。拂衣歸去來,蓮峰入心碧。
第二泉頭坐晚晴,滿林松籟雜溪聲。滌煩老去盧鴻一,謝俗歸來衛叔卿。未必《茶經》隨火化,擬尋茅屋待春耕。臥游畫里違清賞,裹茗它年石上烹。
吳蠶巳掛山人肘,邊馬尤堪北寺臺。其奈沙場推解雪,那能花處一題梅。昨期后府將軍獵,今學西鄰道士雷。疊取蒲團高一尺,坐消一輛蔚州灰。
雙鴛并雙翼,雙宿復雙飛。清漣動雙浴,明月照雙歸。雙浦沈雙影,雙花拂雙頸。眠沙雙夢同,渡渚雙心警。雙去雙來處,雙游雙戲時。雙起隨雙鷺,雙立視雙魚。雙舟舉雙槳,雙蓮礙雙榜。應有無雙人,愿逐雙鴛往。
先禁人,禁人難禁心,畢方魃蜮盡人形。壬子壬寅何日是,空教阿旁費追尋。
九日登臨澗水濱,蕩中征雁亦來賓。如今雁至應相感,不見名潭舊主人。
幾欲清煩慮,聞薰便爽然。圓音知活火,微響辨新泉。想到希聲處,消歸七椀邊。鄰翁聽總徹,寧待隙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