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首 其三
桃符休釘,艾人莫縛。
太虛無云,本自寥廓。
大家拊掌歸去休,擬議思量錯錯錯。
桃符休釘,艾人莫縛。
太虛無云,本自寥廓。
大家拊掌歸去休,擬議思量錯錯錯。
不用再釘掛桃符,不必再捆縛艾人。天空本無云翳,原本就如此遼闊。大家拍手歸去便罷,若要揣度思量,便是錯上加錯。
桃符:古代春節(jié)時懸掛于門首的桃木板,上畫神荼、郁壘二神,以為能驅邪避鬼。
艾人:端午節(jié)用艾草扎成的人形,舊俗以為可以驅邪。
太虛:指天空、宇宙。
拊掌:拍手,表示歡喜或暢快。
擬議:揣度、議論。
此為禪宗偈頌,創(chuàng)作背景與佛教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思想相關。詩人借‘桃符’‘艾人’等世俗驅邪之物,破除世人對形式的執(zhí)著,強調心性本自圓滿、無需外求的禪理,反映了禪宗對內在覺悟的重視。
詩以日常習俗為引,否定外在形式的意義,直指‘太虛寥廓’的本真狀態(tài),勸人放下思量分別。語言質樸如話,卻蘊含深刻禪機,是禪宗‘離相無住’思想的生動體現(xiàn)。
自詭衡山道士孫,至今句法有軒轅。世人未見題堯廟,盡把昌黎作寓言。
老子田園歸興豪,已將功業(yè)付兒曹。庭中手種梧桐樹,他日朝陽看鳳毛。
春光憐欲盡,氣候未全平。屋霰激寒響,檐風吹朔聲。蠶登何處箔,牛廢此時耕。歲計知無賴,憑誰達圣明。
萋萋芳草滿汀洲,為念王孫獨倚樓。易水悲風孤客淚,潞河寒雨一歸舟。征途入夜勞鄉(xiāng)夢,野店逢春憶舊游。獻賦不須嗟未達,于今世路總悠悠。
鏤冰疊雪斗輕盈,片逐銀蟾落醉觥。惆悵晚來風定后,隔林橫笛兩三聲。
勝游隨故侶,幽興在禪林。石上晴云起,松間晚磬沉。青山無久客,黃菊有歸心。我亦悲秋者,樽前學楚吟。
大府包從事,才華早見收。孤忠橫北斗,清節(jié)照南州。白雨江帆暮,青楓水國秋。向來憂世意,惟有淚長流。
芙蕖香藹玉堂風,麗彩還迷曉日紅。天禁移根恩本異,蓬山歌瑞句尤工。凌波雜佩搖湘岸,擎露金盤出漢宮。愿借碧觴留勝賞,況逢黃閣奏元功。
頭白逢人宛似新,自嗟世態(tài)不容真。君才廓落宜無合,我語剛強屢被瞋。千里來尋非愛雪,一時行樂謾游春。鄰居冷淡應相笑,數(shù)夕溫然語話頻。
潮水縈回御水通,垂楊照影綠茸茸。天生此地非疏鑿,未必錢塘似此中。
歸思關心路轉遙,打頭風急滯蘭橈。夕陽江上秋無數(shù),血點蜻蜓立碧苕。
鼕鼕打得年光去,春從細腰撾到。社待祈蠶,盤將貼燕,響湊一群嬌小。鄉(xiāng)心動了。怎記里名虛,回帆信渺。白雨跳珠,歲華如夢自驚覺。憂時今又日老,正平悲壯意,傳出多少。豆子山前,灶君祠畔,莫變漁陽凄調。番風預報。定逐節(jié)催花,萬紅春鬧。逗起簫聲,賣餳天氣好。
秋風獵獵建牙旗,月澹昏黃馬不嘶。區(qū)脫定時林影黑,邏兵行處草聲低。豺狼遠跡終宵遁,烏鵲驚飛到曉啼。中夜幾回還自惜,缺壺歌罷意凄迷。
可憐河畔草青青,錦纜牽江且緩行。愛此淮南山水好,問天乞得片時晴。
蓮葉田田溪日曛,竹竿裊裊白鷗群。水南即是長洲苑,杳靄歌聲穿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