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年七夕五絕 其三
吹笙何處伴乘鸞,
窺牖誰人見阿環。
便有唐家今夕意,
月和風露滿驪山。
吹笙何處伴乘鸞,
窺牖誰人見阿環。
便有唐家今夕意,
月和風露滿驪山。
不知何處有人吹著笙,陪伴著仙女乘鸞而去,又是誰透過窗戶看到了楊貴妃呢。就算有著像唐朝七夕時那樣的情意,如今只有明月、清風和露水布滿驪山。
乘鸞:傳說中仙人以鸞為坐騎,這里代指仙人。
窺牖(yǒu):從窗戶偷看。
阿環:楊貴妃小名玉環,這里代指楊貴妃。
唐家:指唐朝。
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是唐玄宗和楊貴妃避暑游樂之地。
戊申年具體年份需結合詩人具體生平確定。此詩創作可能受唐朝七夕唐玄宗與楊貴妃故事影響,當時可能社會也有類似興衰變化,詩人借此表達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借唐朝七夕故事感慨歷史興衰。其特點是通過想象營造神秘氛圍,借古諷今。在文學史上雖不一定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歷史題材的運用和情感抒發。
南窗不作裹足臥,出門萬里隨所之。
寶書長劍豈無意,白日高歌應自奇。
楊子草玄遭客罵,杜陵痛飲真吾師。
百年事業不須問,隨地看山筇一枝。
常憶章山吉士情,
偶乘良便造君庭。
揮毫還慰平生誼,
濟美堂前好弟兄。
故人多沒別離間,年少惟君尚未還。
雨歇聽鶯逢楚驛,花飛立馬別吳關。
客愁蕭瑟淮南葉,鄉思蒼茫海上山。
何日高樓重買醉,尊前舞劍笑朱顏。
倚樹而吟據槁梧,
自憐爾雅注蟲魚。
汝曹更作書中蠹,
不愧鯤鵬海運歟。
蹤跡疏狂事遠游,懶工詞賦客諸侯。
春風楚國歸王燦,落日長安醉馬周。
千里霜蹄何日定,十年烽火未曾休。
長歌更出床頭劍,空有寒光射斗牛。
映碧瑯玕栽幾樹。個個干霄,那肯隨風舞。消受人間煙共雨。一竿漫逐鴟夷去。
砌下龍孫苔上露。漏泄春光,似有黃鸝語。乞寫筼筜容我住。圖中隱隱揚州路。
琴高古仙人,控鯉飛上天。丹爐訪遺跡,邂逅馀山巔。
石壁削寒玉,萬仞凌云煙。隱雨有石屋,垂釣臨平川。
舊聞釣處石,可坐八九筵。邑宰頗呼客,醉歌日留連。
里胥厭追索,挽石沈深淵。高秋見涯涘,巨石呈方圓。
斯民不可擾,此理甚坦然。豈非仙圣居,未易污葷膻。
馀生欣晚遇,想像追真仙。凈綠不敢唾,薄暮聊周旋。
長川抱空巖,春水三月深。有魚歲一來,瑣細如寸針。
網魚聚乾臘,白艇爭分陰。與人作苞苴,囊紗走權門。
人言投鲙殘,成魚只侵尋。豈有仙家庖,烹鮮赤刀砧。
又言棄藥滓,入水成纖鱗。仙事亦渺茫,詎可窮本因。
不知誰作古,遺禍今猶存。殺魚歲億萬,可易千黃金。
僅令貴公子,醉嚼聊一欣。世俗自乃爾,仙人亦何心。
半年負笈夢迢遙,十八阿兒元不嬌。
自洗自漿衣早慣,篤行篤信友多招。
倚門真欲穿云水,隔網差堪慰寂寥。
憐汝屢言家飯好,銀魚汆粉鯽清燒。
一粒收成敵萬倉,
可憐別甑不炊香。
簸箕唇外打?跳,
八十四人皆秕糠。
勝地扳躋亦勝緣,宮墻遙在白云邊。
斯文何代開榛莽,日月千秋見講筵。
絕壑奔流虹自偃,經春芳草鹿猶眠。
臨風不盡懷賢恨,松籟蕭蕭起暮天。
居山不在高,
但自遠城市。
城市非江河,
日日波濤起。
投鞭快語聽苻堅,將帥韜鈐祗望天。
教戰衛公空好鶴,思鄉蜀帝共啼鵑。
成蛇始信難添足,群蟻如何不慕膻!
半壁東南留半壁,馀生效死亦時賢。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日暮秋云陰,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蓮花玳瑁簪。
菟絲從長風,根莖無斷絕。無情尚不離,有情安可別。
南山一桂樹,上有雙鴛鴦。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連日禪房晝夢濃,
人情物理靜時功。
宵來更擬尋瀟灑,
凈幾明窗寫訓蒙。
女貞花白草迷離,江南梅雨時。陰陰簾幕萬家垂。穿簾雙燕飛。
朱閣外,碧窗西。行人一舸歸。清溪轉處柳陰低。當窗人畫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