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那山聞題
陰那曾負昔年期,
先世盤游況在茲。
圣諦逢梅多蔭界,
靈光老檜護交枝。
逃禪我未窺三藐,
醉易君今陋九師。
幾欲探奇循舊隱,
蕭齋閣上問庖羲。
陰那曾負昔年期,
先世盤游況在茲。
圣諦逢梅多蔭界,
靈光老檜護交枝。
逃禪我未窺三藐,
醉易君今陋九師。
幾欲探奇循舊隱,
蕭齋閣上問庖羲。
陰那山曾辜負了我往日的期待,先祖曾在此盤桓游歷的情景仍在眼前。圣境中遇梅樹形成大片陰涼世界,靈光籠罩的老檜樹護衛著交錯的枝椏。我參禪尚未領悟三藐三菩提的真諦,您醉心《易經》如今已超越九位先師。多次想循著舊日隱跡探奇尋幽,到蕭齋閣上向伏羲請教易理玄機。
陰那:指陰那山,位于今廣東梅州,為粵東名山。
盤游:游樂,此指先祖在此游歷。
圣諦:佛教術語,指圣明的真理或境界。
三藐:即“三藐三菩提”,佛教指徹底的覺悟。
醉易:沉迷研習《易經》。
九師:漢代傳授《易經》的九位先師(如田何、丁寬等)。
庖羲:即伏羲,傳說中創制八卦之人,代指易理根源。
此詩或為作者游歷陰那山時所作。陰那山為粵東名勝,歷史上多有文人游賞。詩中提及“先世盤游”,可見家族與該山有淵源;“逃禪”“醉易”等句,反映作者對佛道思想的關注,當為清代或更晚文人觸景生情、融合個人學養的即興之作。
全詩以陰那山為核心,串聯起追昔、探奇、悟理的脈絡,既寫山水之勝,又融禪易之思,展現了文人“游于藝”的雅趣,語言凝練而意蘊深厚。
胡笳未了遽成歸,
婦職如何敢失期。
彈到佳聲重入塞,
伯喈未免念文姬。
把酒對青天。今月還同古月圓。合起古人花下問,團團。桂影山河幾萬年。
佳節若為歡。簫鼓春城鬧上元。只有玉樓清似水,仙仙。欲我乘風跨彩鸞。
牡丹一株開絕奇,
二十四枝嬌娥圍。
滿洛城人都不知,
邵家獨占春風時。
青障矗林霏,白云映江水。何人出世心,嗒然隱吾幾。
曉煙澹巖戶,石澗一橋渡。望中云術遙,似是升真路。
鹿場何者棲,虎溪未為僻。松根煮茗時,山齋待幽客。
霞起冠嶺色,瀑下飛空寒。興公如未賦,勝絕誰能看。
霜樹寒猶勁,風濤急未流。高亭天畔色,寂寂半江秋。
遠樹云屯深,平蕪鳥飛急。春色過棕亭,江天片帆入。
何人一出手,釣得四十九。天寒鴻雁來,川凈鵁鶄走。
紅撲章臺路,翠滴灞陵樹。馬上少年郎,西向長安去。
山深豹子林,江迥桐君閣。客來抱膝談,悠然在廬霍。
龍起雨方注,虹橫瀑更飛。誰令丘壑士,無意戀荊扉。
空山誰按九歌聲,
一種斜陽萬古情。
綠發搔殘紅袖冷,
江南腸斷沈初明。
清鐙畫舫醉蛾眉,
落魄江南笛一枝。
絕似當年柳三變,
曉風殘月酒醒時。
卅年不見廬山面,依舊廬山似我●。駐槳題詩人不見,丹山今在小司徒。
山青云白似吾無,似笑頭顱非故吾。世態日隨人事變,山靈何必訝頭顱。
甲子題詩入洞扃,山靈于我得無情。北風浩浩吹云幕,五老欣欣舉手迎。
涉水登山老不休
還鄉又歷幾春秋
行年八十匆匆度
猶敢沖寒事遠游
畫屏天畔,夢回依約,十洲云水。手捻紅箋寄人書,寫無限、傷春事。
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
鎮日憐君亦自憐,
何期鸞鏡缺難圓。
今生已領貧家味,
再世還祈繼續緣。
黽勉佐家恒作苦,
懨牽多病竟游仙。
此來儂亦頹唐甚,
何日高飛慰九泉。
墓柳青青墓草黃,
一盂麥飲奠椒漿。
可憐無限傷心淚,
灑向東風血數行。
甚匆匆歲月,又人家、插柳記清明。正南北高峰,山傳笑響,水泛簫聲。吹散樓臺煙雨,鶯語碎春晴。何地無芳草,惟此青青。
誰管孤山山下,任種梅竹冷,薦菊泉清。看人情如此,沉醉不須醒。問何時、樊川歸去,嘆故鄉、七十五長亭。君知否,洞云溪竹,笑我飄零。
世治常無亂,
民安永不危。
尚須西伯演,
羲畫可無之。
嵐光近卻無,
一徑緣崖斷。
危亭勢欲飛,
翠石云中亂。
小山閟清游,
懷人發長嘆。
落日孤峰短角催,西風江上暮云開。
三秋月色千尋浪,半夜潮聲萬壑雷。
彩鹢忽驚瓊島夢,金鰲遙送雪山杯。
雞鳴津吏初相候,細向船頭問去來。
荒村塵鎖人寂寥,況復寒雨鳴瀟瀟。一鐙在壁凄無色,照見離人魂欲絕。
悲風慘澹千嶂云,破榻病眠愁向君。羨君長吟聲獨苦,強作微呻答商羽。
靈山仙侶皆嵯峨,嗟余五蘊戕沖和。一齒已足窘百體,萬竅怒作殊未已。
愁心夜傍西山飛,夢里征途屢是非。山中一雨瞀昏曉,故園有托歸應早。
我聞讀書如游山,一空清虛天往還。澄潭水靜潛鱗躍,忽芥吾胸生五岳。
聞君筑屋匡山巔,上有古寺名棲賢。歸宗瀑掛一千丈,幽愿夙結神區想。
楚越相攜豈偶然,憂來坐令佳興捐。我生邂逅那有定,龍蛇出沒影流鏡。
幽人滯跡多名鄉,君身夢晉非尋常。新詩留聽旗亭唱,此日離杯勿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