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三十六首 其二
浴冰橋畔,
伏虎巖前。
雪消松杪,
春到梅邊。
古佛眼睛突出,
瞿曇面目昭然。
認著依前隔大千。
浴冰橋畔,
伏虎巖前。
雪消松杪,
春到梅邊。
古佛眼睛突出,
瞿曇面目昭然。
認著依前隔大千。
在浴冰橋的旁邊,伏虎巖的前面。雪從松枝上消融,春天來到了梅樹邊。古佛的法眼清晰顯現,釋迦牟尼的真容明白昭然。若執著于外相,依舊與佛理相隔萬千世界。
浴冰橋、伏虎巖:可能為禪林所在的具體地名或象征性場所,常出現在禪宗語錄中作為說法場景。
瞿曇:釋迦牟尼的姓氏,此處代指佛陀。
認著:佛教用語,指對事物的執著、拘泥。
大千:即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對宇宙的概稱,此處指極遠的距離或隔閡。
釋惟一為南宋臨濟宗僧人,其偈頌多為禪門開示所作。此首應創作于禪院說法時,通過日常可見的自然景象(雪消、春至)與宗教意象(古佛、瞿曇)結合,引導弟子破除對表象的執著,直悟本心。
此偈以冬春交替的自然之景喻示佛性本然,借古佛、瞿曇意象點明法身無隱,末句以“認著隔大千”破除外相執著,體現禪宗“觸目是道”“直指人心”的核心思想,語言質樸而機鋒深隱。
岳陽樓頭江月輝,洞庭湖邊燕雁飛。秋深獨客興方遠,天際孤帆風正微。九日他山萸菊酒,百年空谷芰荷衣。武昌沈約多詩興,聽賦蒹葭贈爾歸。
波伏魚龍夜不驚,菱花千頃湛虛明。吳儂似怪青絲馬,漢月重臨白帝城。世說竇融功第一,獨憐阮籍醉平生。樓船簫鼓中流發,喜及東南早罷兵。
十年夢醒相思淚,萬里西風瀚海沙。同命鴛鴦悲命薄,天涯何處是我家。愿將熱血灑明塵,且把遺言托舊人。應念李郎家國恨,留他同賞雪山春。
濩落頗已久,衰遲亦何甚。因念平生懷,悲悽不能寢。薄帷照明月,中宵益凄凜。展轉殊未休,疏鐘度高枕。
性根本自白環宮,分得天邊一種紅。比似將花供金粟,何如乞米送盧仝。
昔者青云亭,位置直巽隅。旴江入懷抱,靈谷當襟裾。百年但草茀,兔葵雜榛蕪。我登問安堂,凝睇爽氣俱。相將還絕賞,翚飛接云鳧。卻望州郭盛,五峰畫不如。
窮居越東海,西望越山翠。越山何蔥蘢,中有五云起。美人隔重江,交會日游恣。詩文賞清新,世道任豐悴。吾聞宛陵翁,窮乃詩所累。君今猶筆耕,斯窮得無自。
海霧斂,山容開。神珠在掌,明鏡當臺。普門無鎖鑰,俗客不曾來。
神圣睹河洛,造化窮陰陽。靈書秘玄言,妙測無隱藏。臨江宋道夫,精藝名久揚。為我作影數,知來意何長。寒灰已無然,豈復生夜光。鶴化或可待,煙霞庶翱翔。青陽去遙遙,鐘叟道乃彰。觀化忽神化,令人慕遐荒。
秋雨夜始寒,霜鐘濕云際。境幽念正寂,松冷聲逾細。悠然孤榻中,了隔人間世。莽莽旦晝間,到此絕縈系。上人吾宗彥,靜念參神諦。恒憶舊須眉,乃在端溪歲。一旦解儒冠,竟續空王裔。托缽煙海曲,掛錫香河澨。了此出世心,一往無留滯。初日發清晨,爐薰透衿袂。
萬里長淮掛北風,大江東下雪連空。虛疑瓢笠王郎去,翹首鳴珂碣石宮。
誰家簫鼓鬧湖船,人自酣歌我自眠。蒼狗變時云作雨,老龍騰處樹參天。草坡歸犢皆詩料,竹院逢僧豈福田。每為濯纓兼濯足,滄浪一曲思泠然。
道人飛來朗風岑,玄都上下三青禽。榑桑已作青海斷,鰲丘又逐羅浮沉。初見蜍精生月腹,前身搗藥?娑陰。還仙服食終恍惚,天上仙骸成積林。手持女媧百煉笛,笛中吹破天地心。天地心,何高深,八千歲,無知音。
重尋六橋路,再上北高峰。俯見海潮立,遙憐秋雨空。絕壁出危搆,喬林殷暮鐘。披圖一懷舊,杖屨何時同。
暖風晴日融春晝,閑看花陰雞吐綬。綺縠都將彩羽妝,紅絲不待金針繡。疊疊胭脂縷縷金,龍紋盤錯鳳紋深。憑誰剪作鴛鴦帶,雅稱佳人翡翠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