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大帽山
傍澗緣崖數里長,洞云穿盡見山光。登高一望無邊際,指點嶺南在渺茫。
熊羆窟里結茆廬,水土年來始拮據。道者妻孥皆凈業,老傭更欲傍僧居。
四圍竹樹密如墻,異草閒花植數行。三十馀年明月夜,身心受用幾清涼。
生平慣處最高山,萬里煙云指掌間。祇為登高乏足力,夢魂猶繞子湖還。
傍澗緣崖數里長,洞云穿盡見山光。登高一望無邊際,指點嶺南在渺茫。
熊羆窟里結茆廬,水土年來始拮據。道者妻孥皆凈業,老傭更欲傍僧居。
四圍竹樹密如墻,異草閒花植數行。三十馀年明月夜,身心受用幾清涼。
生平慣處最高山,萬里煙云指掌間。祇為登高乏足力,夢魂猶繞子湖還。
沿著山澗、順著山崖前行數里之長,穿過山洞中的云霧后見到了山間的光亮。登上高處遠望看不到邊際,手指著嶺南方向,它在那渺茫之處。在熊羆棲息的洞穴旁搭建茅屋,這些年在水土整治上頗為艱難。修道者的妻子兒女都從事清凈的修行之事,年老的傭人還想在僧人附近居住。四周的竹樹密得像墻一樣,種著幾行奇異的花草。三十多年來的明月夜,身心享受了多少清涼之感。生平習慣待在最高的山上,萬里的煙云仿佛就在指掌之間。只是因為登高缺乏足夠的力氣,可夢魂還縈繞在子湖。
傍澗緣崖:沿著山澗、順著山崖。
洞云:山洞中的云霧。
熊羆窟:熊羆居住的洞穴。
結茆廬:搭建茅屋。
拮據:原指鳥筑巢時勞苦,這里指在水土整治等方面艱難。
凈業:清凈的修行之事。
慣處:習慣待在。
祇:只。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大帽山時,被山中的景色和清凈的氛圍所吸引,同時看到山中修道者的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或許社會環境較為復雜,詩人借此尋求心靈的寧靜。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大帽山的景色和山中的生活,突出了山林的清幽和寧靜。其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情感表達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修行生活的獨特感悟。
愚泉我所愛,規此須其來。
但因坳窐勢,不以智巧開。
鷗馴如故知,魚浮了無猜。
感激平生懷,與爾同徘徊。
岳生年少精悍姿,雙眸照人烱秋水。
氣直云天亦自奇,口譚風鑒政可喜。
一鶚盤空勢輕矯,夕風吹波云欲起。
海岸相逢話不休,一笑人間五百祀。
方瞳祗合相山中,燕頷自堪侯萬里。
人生出處難豫期,浮云變化無窮已。
巫咸一去不可追,歸來心服壺丘子。
土膏初動雨初收,草徑茅亭趣最幽。
坐睡略無朝市夢,踏歌時有里閭游。
半丘秧秫醉堪酒,五畝樹桑寒可裘。
老圃老農誠足學,不成吾道付滄洲。
躬展盛儀,天步逡巡。
樂備禮交,嘉玉既陳。
神方安坐,薦祉紛綸。
陟降有容,皇心載勤。
近地棲禪室,祇園草木薰。
鞋香花洞雨,衣潤石欄云。
松吹和琴雜,茶煙到樹分。
遙知道林輩,來此論玄文。
暑夕坐無寐,把君詩獨謠。
才堪敵冰柱,韻不減江?。
瘴海三年隔,風沙萬里遙。
相逢欣有得,傾篋盡瓊瑤。
村居只是舊衣冠,北墅南園熟往還。
雨外泥深牛觳觫,花邊風暖鳥閑關。
躬耕自得莘郊樂,日涉誰知陶逕閑。
只說桑麻元自好,不須釋耒嘆時艱。
四望無邊際,中浮一片沙。
人家居釣艇,官賦種蘆花。
渚綠紅蒿短,江清白鳥斜。
乘流欲東去,萬里寄生涯。
犁鉏徧野沸耕農,血吻鵑聲一樹紅。
畦矗秧針青剡剡,隴翻麥浪翠芃芃。
雞鳴晝寂花村雨,蛤吠朝寒草岸風。
溪外云過橫笛亂,微煙野色樹蘢蔥。
〔黃鐘為角〕
華蓋既動,紫微洞開。
星樞周旋,日車徘徊。
靈兮顧佑,靈兮沛來。
載燕載娭,式時壇垓。
月筩紀閏附青煒,民野陶然化日熙。
祀備枌榆祈稔歲,宴酣花柳樂清時。
洛中富貴斜陽恨,綿上勛勞千古思。
浩興歸來吟不盡,陶詩和后和豳詩。
朝暾上高樹,霧卷海天遙。
勁氣乘寒凝,嚴威見日銷。
鐘清出遠寺,馬滑恐危橋。
稍逼南枝暖,疏花破寂寥。
危簷面長洲,晴雨各有趣。
灘鳴九霄珮,江瀉千丈素。
笑問流玉師,歲月不知度。
心空忘境勝,力定得實悟。
師云住是間,非住非非住。
更問有句無,寒藤倚枯樹。
詩禪寄杖錫,不問道途難。
到水浮杯渡,逢山卸笠看。
悟空諸念寂,傳佛一燈寒。
蜀國又歸去,令人憶道安。
我昔浪漫游,一葉浮虛空。
短篷雨聲來,凄然念山中。
巢居遂初志,靜聽忘吾窮。
青燈亦多情,伴此滄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