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匡廬山
匡廬萬仞出芙蓉,猶似岧峣泰華峰。
古剎有碑蒼蘚合,天池無路白云封。
空聞縹緲仙蹤遠,豈為登臨野興慵。
愿得他年禽慶約,扶筇采藥日相從。
匡廬萬仞出芙蓉,猶似岧峣泰華峰。
古剎有碑蒼蘚合,天池無路白云封。
空聞縹緲仙蹤遠,豈為登臨野興慵。
愿得他年禽慶約,扶筇采藥日相從。
匡廬山高萬仞,如綻放的芙蓉;又似高峻的泰山華山。古寺的碑刻被蒼苔覆蓋,天池的路徑被白云封鎖。只聞仙蹤縹緲遙遠,并非我游覽興致衰減。希望將來能與隱士相約,拄杖采藥日日相伴。
匡廬:即廬山,相傳殷周時期有匡俗兄弟結廬隱居于此,故得名。
萬仞:形容極高,古代以八尺或七尺為一仞。
岧峣(tiáo yáo):高峻的樣子。
泰華:泰山與華山,均為五岳中以高峻著稱的名山。
蒼蘚合:青苔覆蓋,形容碑刻年代久遠。
天池:廬山著名景觀,相傳為神仙居所。
縹緲:形容若有若無、模糊不清的樣子。
禽慶:漢代隱士,《高士傳》載其修道養生,此處代指隱逸之士。
筇(qióng):竹杖,常用作隱士登山工具。
此詩應為作者游覽廬山時所作。廬山自古為隱逸勝地,詩中“古剎”“天池”“仙蹤”等元素,結合“禽慶約”的用典,或反映作者對當時世俗生活的淡泊,轉而傾慕山林隱逸的心境。具體創作時間與作者背景無明確史料可考,需結合詩境推測。
全詩以“望”字統攝,先狀廬山高峻如芙蓉、泰華,再繪古寺天池幽寂之景,后借仙蹤、禽慶表達隱逸之愿。結構清晰,景中含情,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與超脫世俗的精神追求。
漠漠陰云滿太空,自驅黃犢事春農。疏狂更喜兒童長,衰薄應須畎畝功。水色微茫春雨后,歌聲迢遞夕陽中。麻衣短褐渾相似,舉世無人識臥龍。
溪上人家,對橋通市,易賈魚蝦。雨后擔泉,花時載酒,有客尋咱。莫嫌斗室卑洼。塵不到、窗前碧砂。句里溈山,篇中秋水,話徹昏鴉。
宣毫歙墨川箋紙,寄與麻家小秀才。七歲能吟天骨異,前生應折桂枝來。
山川無古亦無今,只在游人得趣深。洗耳屏除箏與笛,來賢幾個是知音。
華省得高彥,道誼端可即。暌違苦炎熱,書記每相憶。因擬翠微寺,侵晨計登陟。適我絆公事,躋馬復停勒。薄午始入山,石磴恒喘息。諸老巳偕至,樽俎羅酒食。解衣各就坐,虛禮厭繁飾。候吏戒遠去,各令息足力。掀簾覿遐景,迢遞詎堪測。三山接江渚,連江亙如翊。云深忽復斷,萬象筵幾逼。須臾出畫圖,一似曾剪拭。漠漠水田白,隱隱露溝洫。誰當擘泰華,高下平崄仄。斜日墜林杪,飛鳥斂歸翼。茲游滌煩暑,涼思滿胸臆。
白玉鎖闥黃金堂,蘭煙蕙火薰象床。雕屏羅列組帷張,繁膏列炬舒華光。橫簫挾瑟步曲房,朱唇素齒發浩倡,愿為比翼云間翔。
亭榭回波樹蔽天,梵宮長屬玉堂仙。誰憐八十先朝傅,圓殿東頭舊胄筵。
輕雷轣轆斷梅初,殘籜縱橫過筍馀。飽有期程新買犢,睡無厭足久捐書。白蘋滿渚閑揮榜,綠樹連村獨跨驢。夏日盡長歸亦暮,水邊燈火已疏疏。古道迢迢人跡稀,羸驂攲帽遠村歸。正看日暮羊牛下,又見月明烏鵲飛。僧院疏鐘出林岫,漁家微火耿窗扉。閑游要是幽人事,草露從教濕短衣。
一年一別君,茲別情逾戀。紅顏能幾時,鬒發將無變。群居不自保,況及異鄉縣。風塵各飄蕩,安知定相見。關河凍雪深,故鄉日以遠。
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隤。欲知北客居南意,看取南花北地來。
一片白云東去微,千片萬片相隨飛。野人望殺田頭雨,空逐逍遙神女歸。
扁舟獨山下,滿酌空寒月。一笑開柁風,萬壑平愁雪。山氣郁初升,夜光疏未滅。冷影問漁蓑,幽懷不堪說。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策馬崇文送故人,眼前時事莫重陳。南行且勸加餐飯,上苑年年自有春。
西風吹雪滿秦川,寒擁絲綸上釣船。悵望平林飛鳥外,詩懷多在白鷗邊。羊裘高節真成癖,鶴氅清風欲山仙。最愛晚來堪入畫,一蓑披向酒家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