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仙人榜
我本大羅仙舊侶。籍列蓬壺,猶記釣鰲去。曾入廣寒攀桂府。幾番竊聽霓裳譜。
今日行經靈誥處。蕊榜高懸,姓字猶留否。回首高寒憐玉宇。翠微小立渾無語。
我本大羅仙舊侶。籍列蓬壺,猶記釣鰲去。曾入廣寒攀桂府。幾番竊聽霓裳譜。
今日行經靈誥處。蕊榜高懸,姓字猶留否。回首高寒憐玉宇。翠微小立渾無語。
我本是大羅天仙人的舊友。仙籍列在蓬萊仙山,還記得當年釣巨鰲的壯舉。曾到廣寒宮攀折桂樹,多次偷聽《霓裳羽衣曲》的仙樂。今日途經神仙誥命之地,看那仙榜高高懸掛,我的名字是否還在榜上?回首望那高寒的仙境樓宇,在輕翠的煙霞中獨自佇立,心中無限感慨卻沉默無語。
大羅仙:道教最高仙階,指居于大羅天的仙人。
蓬壺:即蓬萊,傳說中海上三仙山之一。
釣鰲:傳說渤海有巨鰲馱仙山,仙人曾釣取(見《列子·湯問》),此處指仙人壯舉。
廣寒:廣寒宮,傳說中月中宮殿。
桂府:月宮別稱,因傳說月中有桂樹。
霓裳譜:《霓裳羽衣曲》,唐代宮廷舞曲,此處借指仙樂。
靈誥處:神仙頒布誥命(詔書)的地方。
蕊榜:仙榜,科舉時代亦指進士榜,此處指仙界名錄。
玉宇:仙境中華麗的樓宇。
翠微:輕淡的青綠色,此處形容仙境的朦朧煙霞。
此詞當為詞人借游仙題材抒懷之作。游仙詩(詞)傳統多通過描繪仙境表達對現實的超脫或對理想的追尋,推測作者或借“大羅仙舊侶”的身份,暗喻對自由、高潔境界的向往,或隱含對人生際遇的哲思。具體創作時間、背景無明確史料記載,需結合詞人整體風格進一步考證。
全詞以游仙為主題,通過追憶仙界經歷與今日尋榜的情節,展現對仙緣的追思與身份的困惑。意象奇幻、意境縹緲,語言典雅含蓄,既符合游仙題材的浪漫特質,又以“姓字猶留否”的追問賦予作品深層的哲思,是一首兼具文學性與情感深度的小令。
吳下醫名大,人推鮑太玄。
家聲千卷在,儒業一經傳。
賣藥能供酒,持筇不掛錢。
相如獨消渴,愿乞上池泉。
赤城中。奏鶴笙一曲,玉佩丁東。蒲節后七日,宴翠閬瓊宮。年年王母來稱壽,醉蟠桃、幾度東風。簇花間五馬,輕裘短帽,雪鬢吟翁。
魁宿耀三雍。曾歸車共載,非虎非熊。急流勇退,淵底臥驪龍。山中不用官三品,墊角巾、人慕林宗。記亳州舊事,畫鴟夷子,獻與恭公。
三年鄉夢落關河,大地風云昔昔過。詩愈雄奇身愈健,此行足慰細君多。
米鹽碎瑣家常事,文酒風流俠少時。我不封侯卿未老,青山招隱阻歸期。
男兒鑄史女繡詩,武公之子乃爾奇。賴君為母兼為父,晝課男兒夜女兒。
藏書已得九千卷,論史旁通廿五朝。從此潛心求絕業,名山風雨不飄搖。
艤舟乘潮去,風帆振早涼。
潮平見楚甸,天際望維揚。
洄溯經千里,煙波接兩鄉。
云明江嶼出,日照海流長。
此中逢歲晏,浦樹落花芳。
芙蓉匼匝亂煙堆,欸乃歌中峽罅開。
垂釣卻嫌新漲長,張帆恰愛好風來。
溪聲亂吼知灘近,水勢橫沖覺岸回。
我欲是鄉招隱侶,堤邊添個子陵臺。
鳳梭停,銀潢靜,仙軿直下云表。耿離愁,經年慣、桂香吹老。蛛絲空網舊恨,剩曝衣花裊。
判無睡,正怕看牽牛,畫屏涼早。
猶記晚妝試了。倚針樓、拍肩歡笑。曾共指、斷橋鵲應填好。
芳盟尚在吟抱。奈頓添凄悄。卷簾驚見,斜河催曉。
鳥帽疲驢作壯游,五年猶記魏城秋。
消磨意氣思田里,散落詩詞遍酒樓。
井底公孫人幾輩,隆中諸葛自名流。
重來燕子新巢覓,也共春光到益州。
峽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
我生獨崩迫,沈憂浩無涯。
出門愁滿道,入室愁滿家。
芳蘭骨不立,叢菊秋空花。
萬物非可悅,百年誰見賒。
如何違此性,役役隨翻車。
昔對金門策,太息怡安篇。
公卿虛前席,共推賈生賢。
南山盛盜賊,民命迫倒懸。
澄清亦有志,叱馭乃竟前。
揮手登車,聽愁人隕淚。天涯遠、君行何意。綠波碧草,都只向、長亭點綴。須知道、不免分離,但將玉驄暫系。
金尊銀燭,話綢繆、解雙佩。蒲柳質、等閑憔悴。鸞簫象板,只堪同我昏睡。料此情、不比悲秋滋味。教人無計可避。
行攜三尺虎臂杖,
歸飲十分魚枕蕉。
飲罷招船歌一曲,
馮夷亦合泣潛綃。
弱齡學六書,欽君契斯籀。雖云糟粕去,亦取芳潤漱。
疇昔十數公,一一馳文囿。夾轂問君家,飛蓋相先后。
聞見溯淵源,師資證紕繆。削堊安郢容,中微專羿彀。
丹青功莫展,刀筆技聊奏。世運淪荊榛,晨星鮮耆舊。
雷鳴皆瓦釜,相類成裸祝。嗟君遵雅途,抱璞匪云售。
搴霞雕棐案,覽月吟圭竇??畤@念曩蹤,殷勤重今遘。
玉麈清言揮,霜鐘大音叩。共闡名山秘,振衣躋岣嶁。
寶馬香車盡日游,看花又上暢觀樓。綠楊紅杏春無數,一局湖山現十洲。
十里蘆塘綠濕衣,陶然亭畔醉初歸。明朝復作看山計,驢背詩瓢上翠微。
櫻桃斜畔月如鉤,十丈歌聲起畫樓。管領東風春百里,一時花國拜紅侯。
金鰲玉蝀倚中天,太液池頭奏管弦。夜半軨車空碾月,紅墻一角隱秋煙。
錦衣璀璨馬蹄驕,兩部甘陵一旦消。官柳未黃人已去,夕陽無賴象坊橋。
西風獵獵雨沙天,鎮日攤書擁被眠。賴有素心人慰籍,瓶花茗椀自翛然。
四圍山色醮空流,隔水清歌起棹謳。我亦偷閒來試茗,敗荷殘柳不勝秋。
吊古傷時且莫論,屠門一醉幾黃昏。荊卿已死漸離廢,無復歌聲起國魂。
終賈華年已不群,俗儒姍笑復奚云。他時刻石寒陵上,始信人間有大文。
海云瀛月夢中虛,雙鯉迢迢慰索居。昨夜子歸啼未了,今朝又得細君書。
談兵早佩威寧劍,謫官獨抱端明硯。
端明匪硯是斷碑,割剩天邊紫云片。
十二字余墨妙詩,節角依然露生面。
丞哉丞哉定誰負,鐫名鈐印相矜衒。
蠻煙瘴雨久沈霾,重捫十指精神見。
乃知古之學道人,定力非關出研煉。
君不見江岸衣冠匿影過,幾曾寥廓捍虞羅。
厥后大功潰成九華坐,聞召即至回譴訶,此時此硯百遍憑摩挲。
想當下南昌,檄書快意蠲宿疴。
及其歸陽明,語錄微指醒群魔。
而于學道之人一一若無預,儒林將相史策空分科,何來高第弟子入室還操戈。
逆閹固無論,張桂庸足苛,只合攜持二松四槐日對哦。
請因公硯質疑義,石不可轉墨可磨。
遠遠漁村鼓。斜陽外、賓鴻三兩飛度。茅檐春小,白云隱幾,青山當戶。
騷翁底事飄蓬,渾忘卻、耕徒釣侶。何時尋、斗酒江鱸,悠悠千古坡賦。
風流種柳淵明,折腰五斗,身為名苦。有秫田貳頃,菊松三徑,不如歸去。
山靈休勒俗駕,容我臥、草堂深處。問故園、怨鶴啼猿,今無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