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中齋宿呈同寅潘公年丈
大祀恭傳帝命先,兩人聯宿省堂年。浮葭淑氣初回琯,燔璧榮光遠燭天。檻近靜移蒼檜月,亭空寒浸碧池泉。連宵促席聞佳話,茗碗蔬盤得共傳。
蕭蕭林葉墜高庭,寂寂窗燈隱幕青。畫省竹松仍坐漏,紫壇冠佩盡沖星。圣明禮樂追三代,薄劣遭逢起一經。清廟告成當有頌,黃虞致化本無形。
大祀恭傳帝命先,兩人聯宿省堂年。浮葭淑氣初回琯,燔璧榮光遠燭天。檻近靜移蒼檜月,亭空寒浸碧池泉。連宵促席聞佳話,茗碗蔬盤得共傳。
蕭蕭林葉墜高庭,寂寂窗燈隱幕青。畫省竹松仍坐漏,紫壇冠佩盡沖星。圣明禮樂追三代,薄劣遭逢起一經。清廟告成當有頌,黃虞致化本無形。
重大祭祀恭敬地以傳達帝命為先,我們二人在省堂聯宿共度此年。葭灰萌動,溫和的氣息剛回玉管;焚燒玉璧,祭祀的榮光遠照天際。欄桿近旁,蒼檜的月影靜靜移動;空亭之下,寒泉浸潤著碧綠池潭。連夜促坐共聞佳言妙語,茶碗菜盤的清歡得以共傳。蕭蕭林葉飄落在高高的庭院,寂寂窗燈隱現在青幕之后。在畫省中伴著竹松坐守更漏,祭壇上的冠佩官員直沖星漢。圣明的禮樂追慕夏商周三代,我才薄德淺因通曉一經被起用。清廟告成應當獻上頌歌,黃帝虞舜的教化本就無形。
省中:指官署中,此處當指禮部或相關祭祀官署。
齋宿:古代祭祀前需齋戒并夜宿官署,以示虔誠。
同寅:同僚,語出《尚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
年丈:對年長者的尊稱,猶言“老伯”。
浮葭淑氣:古代用葭灰測節氣,將葭莩之灰置于律管,節氣至則灰飛管通;淑氣指溫和的春氣。
琯(guǎn):古代玉制律管。
燔璧:焚燒玉璧以祭天,古代祭祀儀式。
畫省:指尚書省,因漢代尚書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畫古烈士像,故稱。
紫壇:帝王祭祀的壇場,因天色紫而稱。
三代:夏、商、周三代,儒家推崇的禮樂盛世。
黃虞:黃帝與虞舜,傳說中上古賢君。
此詩當作于作者參與重大祭祀前的齋戒期間。古代大祀(如祭天、祭宗廟)前需官員齋宿官署,詩中“聯宿省堂”即指此。詩題“呈同寅潘公年丈”表明是贈給同僚潘公的作品,內容既寫齋宿實況,亦呼應當時朝廷推崇禮樂、復興古制的背景(如“圣明禮樂追三代”),反映明代中期士大夫對禮制建設的關注。
全詩圍繞“省中齋宿”展開,前半描繪齋宿時的景物與同僚雅集,后半轉向對祭祀禮制及圣朝教化的贊頌,將個人情誼與家國情懷結合。語言工整,意境莊重,既體現臺閣詩風的雍容,又可見詩人對禮制的重視與對盛世的認同。
數世青囊在,寧知母也劬。藁砧中道棄,歲月一生孤。茹蘗心偏苦,和丸眼欲枯。承歡今有子,托業似淳于。
惆悵鸰原話別難,河西風雨曉猶寒。扁舟欲發仍留纜,疋馬將行屢據鞍??哇∮袘盐暨h,征途無恙且心寬。平生家學君須記,祇把清忠守一官。
客到淮鄉話楚鄉,長將天末指襄陽。如今漂泊君休問,又過襄陽十舍彊。官曹有底著迂疏,祇合江湖老釣徒。萍梗可能忘在莒,莼鱸祇有夢歸吳。
登山須到頂,入海須到底,學道須到佛祖道不得處。若不如是,盡是依草附木底精靈,吃野狐涕唾底鬼子。
密密墻頭柳,凄凄野中露。徘徊念遠人,即目不成睹。別離誰不然,相思逐流年。日短愿夜長,夢中得相憐。食荼知味苦,登高知路長。耿耿懷隱憂,雙輪繞柔腸。客來異鄉縣,遺我一匹絹。雙手認封題,中有夫婿書。上言紫貂弊,下言近瘦肥。持刀欲裁衣,仍將比殘機。
羅衣消瘦怯春寒,案上楞嚴已不看。想得故園今夜月,更無人倚玉欄桿。
俏垂雙鬢,窣地行來花有影。不怕生疏,一點靈犀慣吃虛。再三臨鏡,偏是何郎工傅粉。十斛明珠,抵得當筵一笑無。
七仙同坐一山中,鏡履如今夢亦空。芳草欲尋忠簡跡,白云遙指梵王宮?;ㄩ_不省經年別,人到惟聞隔嶺鐘。問訊蒲庵也歸寂,茶煙空繞佛燈紅。
王子桂林一枝秀,文學詎從翰林后。少年折桂秋蟾宮,沖突頗遭月娥怒。帝遣來司南苑花,潛夫書讀兩三車。朝天一別柳灣去,暮云春樹天之涯。
治畹當樹蘭,治林當植桂。蘭生可香國,桂茂絕叢薈。邈哉志士節,所趣與人異。意經千古上,心包九垠際。道勝外物輕,矧復韁鎖細。所以搶榆者,局局笑鵬翅。
師墻童稚被陶鈞,穴鳳仍同桂籍春。豈獨慈良尊有道,就論恩分即吾親。生前未許升堂拜,原上空陪執紼人。一曲薤歌難寫恨,哀榮千古付蒼珉。
之子揚旌日,君王祝網年。九天饒雨露,越水自風煙。葑合橋逾古,堤明柳欲眠。遙知讞牘暇,應不廢詩篇。
謝家春草綠,池上日油油。爾亦惠連好,長同康樂游。鹓鸞兄太液,芝朮弟丹丘。貽我黃山志,相期三海頭。新詩兼見寄,才嘆歙人多。黃岳與靈秀,浮丘同嘯歌。三珠兄弟樹,百尺鳳凰窠。日向湯泉浴,云衣掛綠蘿。
生長在海濱,未嘗泛滄海。今晨乘船游,波浪亦自在。黿鼉避不翻,天水遠相迨。無由睹百靈,空想噓五彩。玄珠罔象收,神物誰得采。唯聞櫓聲齊,亦爾歌欸乃。蓬山路不迷,黑發恨將改。何因接洪崖,使我無后悔。
擾擾飛潛易陸沉,化工刺手斬然新。飲光一笑知誰繼,試把玄機舉似人。清篇屬我慰平沉,密密玄關領會新。從此倚門麾捕影,更將形似許詩人。車笠何人記舊盟,惟公不作白頭新。渠儂欲識九華伯,可但詩壇第一人。子云屬思舊深沉,脫手清詩語意新。天上黃陳應首肯,授公此柄淑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