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妙光閣
為厭市城喧,來訪化人境。
振衣登高閣,秋空掛嵐影。
古松臨危欄,俯身摩其頂。
正始諸先民,于此曾煮茗。
老僧話疇昔,故物存石鼎。
彈指三生間,悠然發深省。
為厭市城喧,來訪化人境。
振衣登高閣,秋空掛嵐影。
古松臨危欄,俯身摩其頂。
正始諸先民,于此曾煮茗。
老僧話疇昔,故物存石鼎。
彈指三生間,悠然發深省。
因為厭煩城市的喧囂,所以來尋訪超凡脫俗的境地。抖抖衣服登上高閣,秋天的天空中掛著山間霧氣的影子。古老的松樹臨近高高的欄桿,我俯身撫摸它的樹頂。魏晉時期的那些先輩,曾在這里煮茶。老和尚說起過去的事,舊物還留存著石鼎。彈指間仿佛歷經三生,我悠然間深刻醒悟。
厭:厭煩。
市城喧:城市的喧囂。
化人境:超凡脫俗的境地。
振衣:抖衣去塵,常表示振奮精神。
嵐影:山間霧氣的影子。
危欄:高欄。
正始:三國魏齊王曹芳的年號,這里代指魏晉時期。先民:先輩。
疇昔:往昔,過去。
故物:舊物。
彈指:比喻時間短暫。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來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可能身處繁華城市,因厭倦城市的喧囂,前往一處清凈之地妙光閣。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著世俗的紛擾,詩人在游覽過程中,通過與古物、老僧的接觸,引發了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世俗的超脫和對人生的感悟。其突出特點是借景抒情、聯想豐富,將眼前之景與歷史典故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生活和歷史的獨特視角。
嘆息瑤岡下,斯人不可尋。故床蕓帙在,新冢蔓叢深。有弟求哀誄,無人續苦吟。寧知風雪夜,回首獨沾襟。
曉馳漠北暮居庸,千里山河一瞬中。江左故人知我否,馬蹄聲里過秋風。
十五伴郎宿,郎心似明月。只恐二八來,分明有圓缺。
青松上參天,下有幽澗泉。高人居其閒,萬慮不至前。讀書得妙趣,視世等浮煙。胡為舍此去,杖策走日邊。要當陳忠益,民瘼會有痊。卻歸弄泉石,靜聽松風眠。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臥病芙蓉溪上村,心期無地與君論。社中僧散歸廬岳,渡口人來問鹿門。歲晏魚鴻愁莫至,徑荒松菊喜猶存。報書欲訪安期去,四百名山好避諠。
百丈蒼山倚暮寒,仙源無路欲通難。晚來過雨添飛瀑,只好幽人隔岸看。
金佛寺中金粟子,黃金布地即金沙。兔公邀月來香國,龍女凌風散寶花。撚處從教迦葉笑,寄來絕勝趙州茶。老夫鼻觀根塵斷,遮莫秋風到我家。
宵衣才見坐明堂,忽報承云返帝鄉。父老白頭相對泣,馀生垂死待成康。
三年瘴海臥炎霄,夢隔青風一水遙。萬里歸來悲故物,銅駝埋沒草齊腰。
一諾今生輕易許,總為東君,暗把花期數。開到百花繚亂處,繁華正是春歸路。初服香殘顏色暮,披發江濱,何去何從住。呵壁問天天不語,茫茫湘水東流去。
切切寒蛩草際鳴,露華秋氣兩凄清??胀ゾ米怀擅?,明月滿階砧杵聲。
四海同心閻貳卿,兩公相對眼長青。從今太史靈臺夜,定奏梁州聚德星。
盛德三槐舊,論交二紀深。帝聰聞曳履,人望在為霖。沒世猶赍志,康時未稱心。孤懷傷殄瘁,清淚滿衣襟。上臺三品位非輕,秘殿論思職更清。頻倚壯猷為屏翰,合從僉議秉鈞衡。頹然處順君無怛,慟矣懷賢我有情。不獨九原埋寶玉,人琴從此絕遺聲。
跨險盤危壓古州,至今傳號越王樓。山分冷翠侵檐滴,水擘寒聲繞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