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恭叔兄赴省二首 其一
秋薦吳江北雁來,幾看文陣奪標回。
鸰飛鵲喜情何限,龍化鵬摶兆有開。
禮部定知當一得,大廷端可壓群才。
春秋正學非阿世,莫作公孫愧草萊。
秋薦吳江北雁來,幾看文陣奪標回。
鸰飛鵲喜情何限,龍化鵬摶兆有開。
禮部定知當一得,大廷端可壓群才。
春秋正學非阿世,莫作公孫愧草萊。
秋天在吳江北邊推薦人才時大雁飛來,多次看到你在文場上奪標歸來。兄弟情深、喜鵲報喜,喜悅之情無限,你如蛟龍變化、大鵬展翅,有好兆頭。禮部考試定能有所收獲,在朝廷上定可力壓眾多人才。《春秋》正統學問不是為了迎合世俗,不要像公孫弘那樣讓草野之人感到羞愧。
秋薦:秋季的薦舉,科舉考試在秋季進行。
文陣:指科舉考試的考場。奪標:在競爭中取勝。
鸰飛:《詩經·小雅·常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后以“鸰原”比喻兄弟。鵲喜:喜鵲報喜。
龍化鵬摶:比喻人的飛黃騰達,如蛟龍變化、大鵬展翅。
禮部:掌管科舉等事務的官署。一得:有所收獲,指考中。
大廷:朝廷。
春秋正學:指《春秋》的正統學問。阿世:迎合世俗。
公孫:指公孫弘,他以儒術迎合漢武帝,雖位至丞相,但被一些人認為有失儒者風范。草萊:指草野之人。
此詩可能創作于恭叔兄參加科舉考試赴京之時。當時科舉是文人進入仕途的重要途徑,詩人為兄長送行,寫下此詩表達對兄長的期望和鼓勵,同時也體現了當時社會重視科舉的風氣。
這首詩主旨是送兄長赴科舉考試,表達祝福與勸誡。其特點是情感真摯,用典恰當。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對科舉的態度。
棄置今何道,
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來意,
憐取眼前人。
春盡花隨盡,其如自是花。——楊女
從來說花意,不過此容華。——謝生
明月易虧輪,好花難戀春。——楊女
常將花月恨,并作可憐人。——謝生
清秋三峽此中去,
鳴鳥孤猿不可聞。
一道水聲多亂石,
梧桐階下月團團,
洞房如水秋夜闌。
吳刀剪破機頭錦,
蓬鬢荊釵世所稀,
布裙猶是嫁時衣。
胡麻好種無人種,
正是歸時不見歸。
砌下梧桐葉正齊,
花繁雨后壓枝低。
報導不須鴉鳥亂,
他家自有鳳凰棲。
隙塵何微微,朝夕通其輝。
人生各有托,君去獨不歸。
青林有蟬響,赤日無鳥飛。
裴回東南望,雙淚空沾衣。
黃鳥翻紅樹,青牛臥綠苔。
渚宮歌舞地,輕霧鎖樓臺。
天漢涼秋夜,澄澄一鏡明。
山空猿屢嘯,林靜鶴頻驚。
水剪雙眸霧剪衣,當筵一曲媚春輝。
瀟湘夜瑟怨猶在,渭城朝雨休重唱,滿眼陽關客未歸。
五湖春水接遙天,
國破君亡不記年。
唯有妖娥曾舞處,
古臺寂寞起愁煙。
蟬鬢驚秋華發新,可憐紅隙盡埃塵。西山一夢何年覺,明月堂前不見人。
玉鉤風急響丁東,回首西山似夢中。明月堂前人不到,庭梧一夜老秋風。
昔逐良人西入關,
良人身歿妾空還。
謝娘衛女不相待,
為雨為云歸此山。
玉枕空流別后淚,
羅衣已盡去時香。
彩鳳搖搖下翠微,煙光漠漠遍芳枝。玉窗仙會何人見,唯有春風仔細知。
煙霞迤邐接蓬萊,宮殿參差曉日開。群玉山前人別處,紫鸞飛起望仙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