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宴別
山隱韶音洞,江橫舜帝祠。
旌旄勤出餞,巖石借題詩。
客路春梅色,湘洲碧草辭。
都忘去程暮,留賞更傳卮。
贈言紛授簡,祖席迥臨城。
奉使憐遐域,群公荷別情。
漓波經地險,桂樹向冬榮。
勝會知難再,相思一寄聲。
山隱韶音洞,江橫舜帝祠。
旌旄勤出餞,巖石借題詩。
客路春梅色,湘洲碧草辭。
都忘去程暮,留賞更傳卮。
贈言紛授簡,祖席迥臨城。
奉使憐遐域,群公荷別情。
漓波經地險,桂樹向冬榮。
勝會知難再,相思一寄聲。
青山隱現著韶音洞,江水橫陳著舜帝祠。官員們殷勤來餞行,借巖石題下離別詩。客行路上春梅吐艷,湘水之洲碧草含情。都忘了歸程已近黃昏,留連欣賞更傳杯共飲。贈別的話語紛紛寫就,餞行宴席高臨城郭。憐惜你奉命出使邊遠,諸位大人滿含惜別情。漓江波歷經地勢險峻,桂樹迎寒冬依然蔥蘢。深知這般盛會難以再逢,相思之情唯寄一聲問候。
旌旄(jīng máo):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此處代指參與餞行的官員。
祖席:餞別送行的宴席。
遐域:邊遠地區,詩中指友人奉使前往之地。
漓波:漓江的水波,代指友人行程中的艱險水路。
桂樹:桂林一帶多桂樹,冬季仍翠綠,象征堅韌與情誼長存。
此詩當為詩人于虞山(今廣西一帶)設宴送別友人奉使邊遠地區時所作。虞山有舜帝祠、韶音洞等人文遺跡,宴別場景融合山水與古跡,反映了當時官員間的交游文化,詩人借景抒懷,記錄下這一離別時刻。
《虞山宴別》以宴別為核心,描繪了餞行場景的細節與自然景色,既展現了友人遠行的艱辛(“漓波經地險”),又通過桂樹冬榮等意象傳遞堅韌情誼。全詩結構嚴謹,情感真摯,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送別詩,體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與對離別的感慨。
能師還世名還在,
空閉禪堂滿院苔。
花樹不隨人寂寞,
數株猶自出墻來。
歸來無所利,
骨肉亦不喜。
黃犬卻有情,
當門臥搖尾。
南北東西事,人間會也無。
昔曾棲玉笥,今也返玄都。
雪片隨天闊,泉聲落石孤。
丹霄人有約,去采石菖蒲。
只影翩翩下碧湘,
傍池鴛鷺宿銀塘。
雖逢夜雨迷深浦,
江南塞北俱關念,
兩地飛歸是故鄉。
昆山積良寶,大廈構眾材。馬卿委官去,鄒子背淮來。
風流信多美,朝夕豫平臺。逸翮獨不群,清才復遒上。
六輔昔推名,二江今振響。英華雖外發,磨琢終內朗。
四海奮羽儀,清風久播馳。沈郁林難廁,青山翻易阻。
回首望煙霞,誰知慕儔侶。飄然不系舟,為情自可求。
若奉西園夜,浩想北園愁。無因逐萍藻,從爾泛清流。
人間幾日變桑田,
誰識神仙洞里天。
短促雖知有殊異,
且須歡醉在生前。
湖外風物奇,長沙信難續。衡峰排古青,湘水湛寒綠。
舟楫通大江,車輪會平陸。昔賢官是邦,仁澤流豐沃。
今賢官是邦,刳啖人脂肉。懷昔甘棠花,傷今猛虎毒。
然此一郡內,所樂人才六。漕與二憲僚,守連兩通屬。
高堂日暮會,深夜繼以燭。幃幕皆綺紈,器皿盡金玉。
歌喉若珠累,舞腰如素束。千態與萬狀,六人歡不足。
因成快活詩,薦之堯舜目。
豈肯閑尋竹徑行,
卻嫌絲管好蛙聲。
自從煮鶴燒琴后,
背卻青山臥月明。
綠羅裙上標三棒,
紅粉腮邊淚兩行。
抄手向前咨大使,
這回不敢惱兒郎。
一自離鄉國,十年在咸秦。
泣盡卞和血,不逢一故人。
今日舊友別,羞此漂泊身。
離情吟詩處,麻衣掩淚頻。
淚別各分袂,且及來年春。
寒更傳唱晚,清鏡覽衰顏。
隔牖風驚竹,開簾雪滿山。
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閑。
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鄉關眇天末,引領悵懷歸。
羈旅久淫滯,物色屢芳菲。
稍覺私意盡,行看鬔鬢稀。
如何千里外,佇立沾裳衣。
南宮初開律,金風已戒涼。
拜陵將展敬,車輅儼成行。
士庶觀祠禮,公卿習舊章。
郊原佳氣引,園寢瑞煙長。
鹵簿辭丹闕,威儀列太常。
圣心何所寄,惟德在無忘。
江畔送行人,
千山生暮氛。
謝安團扇上,
為畫敬亭云。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色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后始知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