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拋卻滄江事遠游,獨攜弓劍上邊頭。群胡忽遁陰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少年鞍馬疾如飛,賣盡儒衣買戰衣。老去不知筋力減,夜闌猶夢解重圍。
拋卻滄江事遠游,獨攜弓劍上邊頭。群胡忽遁陰山北,欲渡河冰不自由。
少年鞍馬疾如飛,賣盡儒衣買戰衣。老去不知筋力減,夜闌猶夢解重圍。
拋卻了江湖隱居的生活去遠方游歷,獨自攜帶弓劍奔赴邊疆。胡人忽然逃到陰山以北,想要渡河卻被冰封阻擋無法自由前行。少年時騎馬疾馳快如飛,賣掉讀書人的衣物換作戰袍。年紀老邁不知體力已減,深夜里仍夢見自己突破重重包圍。
滄江事:指隱居江湖的生活。滄江,泛指江水。
邊頭:邊疆,邊境地區。
群胡: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此指侵擾邊疆的敵人。
陰山:山脈名,位于今內蒙古境內,古代為北方邊塞重要屏障。
鞍馬:騎馬,代指軍旅生活。
儒衣:讀書人的服飾,代指文人生涯。
夜闌:夜深,夜將盡。
解重圍:突破重重包圍。
此詩當為詩人晚年所作。其早年或曾投身邊疆軍旅,親歷抗敵生涯,后歸居或輾轉他處。詩中通過對少年從戎與暮年夢戰的描寫,反映了詩人一生心系邊疆、壯志未泯的人生軌跡,暗含對歲月流逝而壯志難酬的感慨。
全詩以“遠游邊頭—少年從戎—暮年夢戰”為脈絡,通過今昔對比,刻畫了一位畢生心系家國的老戰士形象,展現了強烈的報國熱忱與不屈的精神意志,語言簡練而情感深摯。
伏枕經秋得暫還,可堪歧路轉間關。無端更歷三秋路,不厭頻看兩浙山。鄉味漸知鱸鲙美,客愁難減鬢毛斑。圣恩舊識深如海,便合從茲謝世艱。
入門披竹露,覓勝信芒鞋。瑤草潛幽澗,山花墜古厓。煙霞如有待,樵牧且相偕。眷戀林泉好,經過每暢懷。
從來土沃藉農勤,豐歉皆由用力分。薙草灑灰滋地利,心期千畝稼如云。
孰識東坡第一仙,謫來儋耳久悠然。潛心學易忘憂患,筑屋閑居度歲年。興遣不為哀屈事,情高嘗見和陶篇。拜公遺像渾如在,曾與鄉人恭敬賢。公已歸為玉局仙,茂林喬木自蒼然。鄉時寓客共千載,今日新堂恰百年。鐵畫銀鉤三大字,金章玉局一佳篇。遠煩幾似真雙美,后世應知兩并賢。
一經瞻顧遂空群,疑是同時解佩人。曾對絲綸當禁掖,終隨弦誦到成均。有如一夢邯鄲假,未始相離渾沌真。可怪滿城尋國艷,不知花在此中春。
樂游原上醉呼鷹,云擁將軍獵騎騰。憑吊不堪還駐馬,西風殘照漢家陵。
去年冠蓋長安道,客里因循過了梅。今歲花開轉多事,簿書叢里兩三杯。
敷天不及一蜂窠,忍憶陵園沒野蘿。南國露濡行拜掃,北邙風景動悲歌。孤心自與殘燈語,一日還同幾歲過。溪上乍添春漲綠,不知涕淚孰為多。
楚水浮煙斂,湘山積雪晴?,幦A垂古木,素月滿寒城。吏散公庭靜,溪喧客棹輕。仆夫早嚴駕,吾欲訪袁生。南雪舊希見,苦寒今乍逢??樟殖罨⒈?,積水喜魚龍。瘴癘全寬客,禎祥復慰農。千山如削玉,長望倚庭松。
向蠻荒、乞取露華春,奪歸占人先。有天香飄灑,金鈴將護,經歲經年。多少風吹雨打,依舊斗芳妍。萬里天南路,人被花顛。比似海棠猶怒,況桃花輕薄,柳絮纏綿。問通明章奏,幾下九重天。只教說、東君清興,向沈香、亭北倚欄看。凝眸處、一枝秾艷,傾國堪憐。
浮玉同分榻,臨風思不群。我懷無可贈,只有半山云。寒雁橫春霧,江梅老夕曛。杖藜回首處,何日更論文。
江南四百八十寺,未抵西湖勝處多。不用樓臺帶煙雨,只看宮殿壓晴波。
寶地何人舊布金,繞檐秪樹已成林。千峰回合供禪悟,一水潺湲答梵音。結侶可嫌元亮醉,會心時有惠休吟。新州引望南宗近,欲向風旌證佛心。生涯老矣為誰容,歲晏離居事事慵。竹火佐廚分佛供,山云留榻怯晨鐘。侵尋旅況年光似,咫尺鄉關霧靄封。野性已拚林臥隱,題詩休倩碧紗籠。
兩度河間有報書,安州不見駕來車。興知王子殊非淺,跡在韋郎本不疏。未必老逾相別后,可應難是入官初。十年離恨長安地,尚憶趨庭有伯魚。
五歲淮山一夢新,扁舟曾系市橋春。津亭石磴雙垂柳,見我依依似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