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壁上人歸承天寺
城寺思歸興忽生,
又攜筇杖出云扃。
月明后夜空山里,
繞屋泉聲只自聽。
城寺思歸興忽生,
又攜筇杖出云扃。
月明后夜空山里,
繞屋泉聲只自聽。
在城中寺廟里忽然涌起歸鄉的念頭,于是又拄著竹杖走出云霧繚繞的寺門。明月照在以后的夜空與山林中,只能獨自聆聽環繞屋子的泉水聲。
壁上人:指僧人。
筇杖:竹杖。
云扃:云霧繚繞的門戶,這里指寺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是作者送僧人歸寺時所作。當時社會環境或許較為安定,作者可能有感于僧人的歸寺之舉,以及那種遠離塵世的生活,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現僧人歸寺后的孤寂與閑適。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以景寄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送別詩別樣的風格。
春林已自好,時鳥復和鳴。
枝交難奮翼,谷靜易流聲。
間關才得性,矰繳遽相驚。
安知背飛遠,拂霧獨晨征。
地籟風聲急,天津云色愁。
悠然萬頃滿,俄爾百川浮。
還似金堤溢,翻如碧海流。
驚濤遙起鷺,回岸不分牛。
徒知懷趙景,終是倦陽侯。
木梗誠無托,蘆灰豈暇求。
思得乘槎便,蕭然河漢游。
靈山峙千仞,蔽日且嵯峨。
紫蓋云陰遠,香爐煙氣多。
石梁高鳥路,瀑水近天河。
欲知聞道里,別自有仙歌。
幻生還幻滅,
大幻莫過身。
安心自有處,
求人無有人。
早秋驚葉落,
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
猶言惜故林。
誰分菱花影,還看蓬鬢秋。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紛吾世網暇,靈岳展幽尋。
寥廓風塵遠,杳冥川谷深。
山昏五里霧,日落二華陰。
疏峰起蓮葉,危塞隱桃林。
何必東都外,此處可抽簪。
性與雖天縱,主世乃無由。
何言泰山毀,空驚逝水流。
及門思往烈,入室想前修。
寂寞荒階暮,摧殘古木秋。
遺風曖如此,聊以慰蒸求。
名岳標形勝,危峰遠郁紆。
成象建環極,大壯闡規模。
層臺聳靈鷲,高殿邇陽烏。
暫同游閬苑,還類入仙都。
三休開碧嶺,萬戶洞金鋪。
攝心罄前禮,訪道挹中虛。
遙瞻盡地軸,長望極天隅。
白云起梁棟,丹霞映栱櫨。
露花疑濯錦,泉月似沉珠。
今日桃源客,相雇失歸涂。
名臣不世出,百工之所求。況乃非常器,遭逢興運秋。
符彩照千里,銓衡綜九流。經綸資百物,樽俎寄皇猷。
韶濩傾復理,典禮紊還修。雖貞棟梁任,兼好藝文游。
佇聞和鼎實,行當奉介丘。高衢翻稅駕,閱水遽遷舟。
傳呼更何日,曳履聞無由。歸魂藐修路,征棹艤邗溝。
林薄長風慘,江上寒云愁。夜臺終不曙,遺芳徒自留。
蓮舟泛錦磧,極目眺江干。
沿流渡楫易,逆浪取花難。
有霧疑川廣,無風見水寬。
朝來采摘倦,詎得久盤桓。
仁祠表虛曠,祇園展肅恭。
棲息翠微嶺,登頓白云峰。
映流看夜月,臨峰聽曉鐘。
澗芳十步草,崖陰百丈松。
蕭然遙路絕,無復市朝蹤。
名山狎招隱,俗外遠相求。
還如倒景望,忽似閬風游。
臨崖俯大壑,披霧仰飛流。
歲積松方偃,年深椿欲秋。
野花開石鏡,云葉掩山樓。
何須問方士,此處即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