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七首 其二十四
布袋頭開,喂驢喂馬。
要騎便騎,要下便下。
若到江西湖南,撞著焦尾大蟲,切莫道在西峰度夏。
布袋頭開,喂驢喂馬。
要騎便騎,要下便下。
若到江西湖南,撞著焦尾大蟲,切莫道在西峰度夏。
布袋口打開,用來喂驢喂馬。想騎就騎,想下就下。若到了江西、湖南一帶,遇到那焦尾大蟲(厲害的禪師),千萬不要說曾在西峰度過夏天。
布袋:禪宗常用意象,象征包容萬物、無執無滯,或指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布袋,代表佛法的廣大。
焦尾大蟲:焦尾指尾巴有焦色的老虎,此處比喻機鋒銳利、修行高深的禪師(禪宗常以虎喻高僧)。
度夏:佛教術語,即“結夏安居”,夏季三個月固定修行,避免外出擾動眾生,此處指固定的修行場所或經歷。
西峰:可能指作者所在的修行地,或泛指某一具體寺院。
此偈頌為宋代禪宗僧人所作,屬于禪宗語錄體偈頌,用于指導修行。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此類偈頌常以日常場景喻示佛法,破除弟子對固定修行形式的執著。
此偈頌通過生活化場景和通俗語言,闡釋禪宗“無執無滯”的修行理念。前半以喂驢騎乘喻示修行應自然靈活,后半以“焦尾大蟲”警示弟子莫拘泥于固定經歷,體現禪宗破除執著、直指本心的核心思想。
事多興廢莫持論,唯有禪宗理可尊。似訥始平分別路,如愚方塞是非門。刳腸祇為生靈智,剖舌多因強語言。爭似息機高臥客,年來年去道長存。
臥治無功賜告回,驟叨鳴履上中臺。壺公天壤非真死,蒙叟軒裳是儻來。經灌早蔬扶隴出,失刊園蕊犯檐開。此身疏拙真丘壑,不是當年王佐才。
勁雪嚴風不易摧,瓊苞猶冠百花開。洛陽去此無多地,不似迢迢驛使來。
三面黃河阻,千群鐵騎飛。受降城已沒,白馬將無歸。風亂哀笳曲,霜生利劍威。赫連臺上望,殺氣接金微。長城那足恃,絕壁彼能攀。衛卒虛分戍,邊人苦賣關。賀蘭天失險,花馬地成閒。一片延綏草,誰尋白骨還。草迷元昊國,山繞衛青城。海子黃云散,鹽池皎月生。防秋稀宿將,媒鹵盡游兵。坐使三秦困,邊功竟不成。一片長城暮,邊聲不可聞。羌兒秋月下,笳吹動成群。榆柳迷青海,牛羊下黑云。今年高太白,努力漢將軍。屬國無三衛,中華有一墻。閹人分鎖鑰,債帥作金湯。地產邊才少,天行劫運長。六騾殊未遁,出沒在沙場。
天妃此日降仙家,又見先生福履加。論齒初扶靈壽杖,稱觴恰趁吉祥花。郎君綵服圍朱履,弟子笙歌擁絳紗。最愛春光三月好,滿門桃李爛明霞。追隨回首十年強,舊雨春風夢寐長。視我猶兒兼教養,報公有日只文章。恩深轉覺酬難遂,望重終慚學漸荒。今日尼山傳勝會,介眉愿進紫霞觴。
梅子黃時雨滿溪,累累佛果證菩提。當壚十五鴉頭女,手把鸞刀劈鳳梨。
不是騷人親手栽,如何一一作詩媒。世間那用香如許,應有仙真夜往來。樹杪風來玉佩輕,仙香飄作世間清。一枝不許來城市,祇伴高人避世情。
玉龍十二蓬山頂,寶髻三千漢殿中。
浪把柴扉為客開,揖馀茶速又湯催。應門老走忽解意,放入江西風月來。
六月深叢亂噪蟬,樹腰多系采蓮船。晚來雷雨風如吼,吹損長條太可憐。穿肥鯉,贈行鞭。庾郎憔悴損中年。算來野柳輸宮柳,水閣風清舞袖邊。
宦情何處好,名遂更還鄉。萬里思君意,山高復水長。
繡衣乘馬驄,人好馬亦好。問俗來周南,不踐春郊草。春草春來生,春去愁凋零。愿言縶其馬,使君且莫行。
竹屋已三間,花徑旋一新。芳苞束碎錦,細草鋪柔茵。曾悟順動豫,豈嘆云雷屯。個中足俛仰,世上誰經綸。
西嶺松楸東嶺墳,豐碑華屋漸成塵。惟有青山閒是主,年年插柳度游人。
驚風振四野,回云蔭堂隅。床帷為誰設,幾杖為誰扶?雖非明君子,豈闇桑與榆?世有此聾聵,芒芒將焉如?翩翩從風飛,悠悠去故居。離麾玉山下,遺棄毀與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