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文襄師評傅子丹廣雅課卷
回首春風畫戟枝,
燒燈討論柏梁詩。
吾生頑薄誠無狀,
猶及官師合一時。
回首春風畫戟枝,
燒燈討論柏梁詩。
吾生頑薄誠無狀,
猶及官師合一時。
回首往事,還記得在春風中那畫戟的枝椏旁,我們在燈火下熱烈討論著柏梁體的詩歌。我這一生愚頑淺薄實在不成樣子,卻還能趕上官員與師長職責合一的那個時代。
畫戟:古代的一種兵器,這里可能借指張文襄師的官署等有威嚴的地方。
燒燈:點燈,指在燈下。
柏梁詩:即柏梁體詩,相傳漢武帝在柏梁臺上和群臣聯句,每人一句,每句用韻,后世稱這種詩體為柏梁體。
頑薄:愚頑淺薄。
無狀:不成樣子,沒有禮貌等。
官師:官員和師長。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張文襄即張之洞,他是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等。傅子丹廣雅課卷可能是在廣雅書院學習的傅子丹的課卷,張之洞對其進行了評閱。詩人可能是張之洞的學生,在回憶與張之洞相處的時光,當時官員往往身兼教育之責,能與師長身份合一,詩人對此有著特殊的情感,故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回憶與張文襄師的過往,表達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對那個時代的追思。其特點在于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往昔場景,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對于研究當時的學術氛圍和師生關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清曉微茫帶遠鴻,晚隨殘照上丹楓。莫將風笛頻吹卻,恐落鄉園野樹中。
老子掀髯處,云間孤草亭。不妨舒逸氣,直恐動精靈。風水劃秋涌,魚龍悲夜聽。幾翻流響歇,江冷越山青。
長樂鐘鳴玉殿開,千官步輦出蓬萊。已教旭日催龍馭,更借春流泛羽杯。堤柳欲眠鶯喚起,宮花乍落鳥銜來。宸游好把簫韶奏,京國于今有鳳臺。
竹外橫斜瘦更奇,扇頭寫照有徐熙。胡塵一角鐘山遠,攬淚天涯展對時。
檻外長江江外山,江光山色遠相連。人耕桑柘無窮地,鳥渡煙云不盡天。寒日竹籠沽酒市,晚風笛起釣魚船。
金蓮那許燭珠瀛,春夢還須失夜聲。痛哭誰收妻子淚,悲歌未了弟兄情。文明祇為天涯出,魑魅相應海上迎。五百年來公不死,當時何必厭馀生。
上田下田水嘵嘵,南嶺北嶺蟲啁啁。如此月明誰管領,可憐滿壁海棠梢。鄰家閉門月色好,籬落參差殘雪中。想見老農方鼾睡,不知門外有清風。
坐久烏薪盡,呼童掃葉忙。海風過雪冷,冬夜抵年長。故紙真糟粕,枯骴孰臭香。老無閑記性,讀罷轉頭忘。并擁三重絮,猶新二尺檠。屋高先見月,城遠忽聞更。藜杖光芒歇,茅柴力量輕。若非檐鐵響,淡殺老書生。
最憐春易暮,宿雨可能收。裝薄寒猶在,煙輕綠遍浮。仆夫敢告倦,孤意自難留。望望鄉關近,翻成歷亂愁。
荷鍤隴頭春雨,鳴榔浦口黃昏。誰道南陽渭水,不似桐江鹿門。
夜氣深寒一剎覆,夜風百草凋殘倏。夜時惑念自紛生,碧色疏星尤肅肅。
御溝漲暖綠潺潺,風細時聞響佩環。芳草宮門金鎖閉,柳花簾幕玉鉤閒。夢回繡枕聽黃鳥,困倚雕闌看白鷴。落盡海棠天不管,修眉慚恨鎖春山。日長縫就縷金衣,高柳風輕拂翠眉。閒倚小樓題畫扇,但聞別院笑彈棋。主家恩愛有時盡,賤妾心情無限思。又向晚涼新浴罷,琵琶自撥斷腸詞。宮溝水淺不通潮,涼露瑤街濕翠翹。天晚不聞青玉佩,月明偷弄紫云簫。正宮夜半羊車過,別院秋深鶴駕遙。卻把閒情望牛女,銀河烏鵲早成橋。
斫倒松筠節外枝,誰言法界有邊涯。筌蹄意盡閑周易,脂粉情忘束詁詩。去歲生涯猶說劍,今年活計更捐錐。威音那畔真消息,試問瞿曇也不知。
洗竹添花張戶曹,忽拋閒散事煎熬。東門春水無人釣,又長溪頭幾尺高。
嚴冬萬卉寂,苜吹迥添愁。嶺日微含照,川云半逆流。頻齋忘肉味,乍冷覓羔裘。差勝山陰夜,能孤訪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