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龍肚莊即景
一重山水一重新,環抱山莊最可人。
曲澗泉流來似去,缺峰云補假疑真。
南東其畝分疆理,山水之間得知仁。
自可逍遙人事外,何妨屢醉甕頭春。
一重山水一重新,環抱山莊最可人。
曲澗泉流來似去,缺峰云補假疑真。
南東其畝分疆理,山水之間得知仁。
自可逍遙人事外,何妨屢醉甕頭春。
一重又一重的山水,每一重都煥發出新鮮氣象;環抱著的山莊,最是令人心曠神怡。曲折的山澗中,泉水流淌似去又來;殘缺的山峰被云朵填補,真假難辨虛實交融。田畝按南北東西劃分,井然有序;在山水之間,領悟到智仁之境的真諦。自然能在人事之外自在逍遙,不妨常醉于這甕頭春酒的芬芳。
可人:令人喜愛,使人滿意。
曲澗:曲折的山澗。
缺峰云補:指山峰因自然形態顯得殘缺,卻被流動的云靄填補,形成虛實相生的畫面。
南東其畝:源自《詩經·小雅·信南山》“我疆我理,南東其畝”,指按南北或東西方向劃分田壟,此處形容田畝規劃整齊。
知仁:即“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指智者與仁者對山水的不同感悟,此處概括為對山水哲理的領悟。
甕頭春:指初釀成的酒,因酒熟時酒甕上冒氣泡如春潮,故得名,代指美酒。
此詩應為詩人游覽龍肚莊時所作。龍肚莊或為山間村落,環境清幽,田園與自然交融。詩人置身其中,為山水之景與田園之趣所動,遂以即景詩形式記錄當下的逍遙感受,暗含對遠離塵囂生活的向往。
全詩以“游”為線,由遠及近描繪龍肚莊的山水田園風光,既寫自然之趣(泉流、云補),又寫人文之美(田畝規劃),最終落腳于“逍遙人事外”的超脫情懷,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哲思的融合,語言質樸而意境悠遠。
放步江亭去,行吟水一方。
路紆穿白葦,寺遠見紅墻。
生意畦蔬潤,清心野茗香。
登臨同寄嘯,秋思入微茫。
懸崖忽撒手,寂歷道心生。
一榻低眉坐,諸天合掌迎。
風簫來梵唄,仙磬識禽聲。
月印千潭水,分明澈底清。
條條方空絲橫直,白菱花印琉璃格。
六扇水瀟湘,一重和合窗。
窗中人影倩,窗外人微見。
只自不分明,是他釵釧聲。
小庭風細蝶依花,日午黃蜂亦散衙。
豈有不平鳴蜥蜴,未知何事鬧蝦蟆。
偶緣礙足思鋤草,莫為傷脾便毀茶。
樹影微欹殘夢醒,渾忘身世在天涯。
鄉人見客面顏開,客子還鄉意極哀。
白發老親情最切,阿姑阿姒不同來。
白頭祖母命相依,此地當年共食薇。
二十五年如昨日,傷心同去不同歸。
吏隱古寺北,驅車一往尋。
初秋槐影合,過雨蘚痕深。
坐久香添茗,談清風入林。
非關禪定意,自覺思幽沉。
三伏走人間,炎蒸汗如雨。
非無休歇時,亦無棲泊處。
拄杖子,脊梁生鐵鑄,浩浩塵中能辨主。
歸來息影翠微深,抹月披云,截斷千差路。
仲冬微雨息,霜吹捲空晶。
深紫馀楓在,疏黃片柳輕。
馀年消永夜,寒月約孤清。
自問滄江侶,誰為共濯纓。
何日唱刀環,傷心醉里顏。無文難吊屈,有筆欲投班。
客淚多于雪,離愁重似山。雞竿知有待,秣馬喜生還。
赤腳踏層冰,艱難氣倍增。問年新戍卒,晞發老禪僧。
憶別詩千首,消愁酒數升。古來河朔飲,浮白記吾曾。
長條細拂午風輕,添得園林景色清。
滿地夕陽誰擊馬,一庭細雨每藏鶯。
隨花掩映饒佳勝,與竹高低互送迎。
若便柴門招隱去,也應五柳號先生。
云薄關河紫氣長,帝樞曾此撼巖疆。
河經百二開天地,華枕西南鎖雍涼。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車多帶灞亭霜。
舊京蕭索垂千載,飛挽何由接巨航。
弟兄俱是龍門客,數載難忘國士知。
疲馬每憐諳遠道,焦桐竟待掛朱絲。
青云空費提攜力,白首應無報稱期。
未到柏城持葬紼,祖庭長慟涕淋漓。
風號大樹中天立,
日落西山四海孤。
短策且隨時旦暮,
不堪回首望菰蒲。
滇池節鉞回三殿,橫海樓船壯四明。虎旅舊傳君子陣,鯨波今為圣人平。
天清蜃氣通蓬島,霞起鸞標見赤城。自合尋仙求大藥,東夷無用請長纓。
建旄分府領諸侯,萬壑千巖亦勝游。山削芙蓉常帶雨,寺藏松桂不知秋。
青春草滿嚴陵瀨,白露潮生范蠡舟。若到東山一回首,須知小謝最風流。
林密山深客少過,暮年杖履此婆娑。
桂開香□□□窟,檜長高于窣堵坡。
不記玄暉紅芍藥,且栽□□□蓑荷。
圣丘未必知為圃,何似姑師郭橐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