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轍二門 其一
劫火曾洞然,
木人淚先落。
可憐傅大士,
處處失樓閣。
劫火曾洞然,
木人淚先落。
可憐傅大士,
處處失樓閣。
劫火曾經猛烈燃燒,連木人都先落下淚來。可憐那傅大士,到處都失去了樓閣。
劫火: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
洞然:形容火勢旺盛。
木人:木雕的人像,此處有超脫、無情卻也感知世事之意。
傅大士:南朝梁代義烏雙林寺高僧,名翕,又稱善慧大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此詩可能創作于社會動蕩、佛教思想盛行時期,詩人目睹社會的變遷、災難,借佛教典故來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世事無常,美好易毀。其突出特點是以簡潔意象傳達深刻哲理。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佛教思想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涂朱抹粉吐芳馨,倚架依闌承露新。
膩白妖紅誰不惜,樽前莫負插花吟。
國恨家讎苦未并,
恩仇兩字太分明。
尾生抱柱緹縈死,
同夢碑前記姓名。
野店雜聲唱曉寒,
一鉤殘月墮林端。
紅樓夢里何曾識,
付與行人馬上看。
案牘無勞日日閒,每?臨水更看山。綠云冉冉侵簾細,紅雨紛紛點砌斑。三月韶光圖畫里,百年身世去來間。東平自有天然樂,逸駕千年許共攀。
年來年去幾番新,萬事回頭扇底塵。雪里老梅才破玉,雨中芳草又成茵。滿鉤簾捲青山曉,半畝塘開綠水春。美景故知常在眼,人間俗事浪頻頻。
栴檀葉落雨初歇,
天外風清亦何別。
后夜蓮城溪月寒,
孤光誰共倚寥泬。
東郊外,暖日水粼粼。
一路杏花尋幕燕,幾行楊柳渡溪人。
沙細碾車輪。
層城曉出度巖扃,喜見潭光照眼青。
煙樹人家湖上店,沙洲官澳渡邊亭。
山從烏頂分東郡,水到鯤身達北溟。
但說鯽魚鱗甲薄,一天風雨是龍靈。
形役勞勞總未休,此心空有買山求。
鴟夷湖外思浮宅,鈷鉧潭西賦小邱。
蠻女紫菱歸棹晚,溪翁紅鯽放笭秋。
淳風如此真堪樂,不悔他鄉汗漫游。
東風駘蕩天氣清,載馳驄馬春巡行。刺桐花底林投畔,森然古墓何崢嶸。
路旁老人為余泣,當年一線存前明。天兵既克澎湖島,維時臺海五烈皆捐生。
至今壞土都無恙,誰為守護勞山精。云封馬鬣連衰草,四圍怪石爭縱橫。
時聞鬼母悲啼苦,想見仙娥笑語聲。歲歲里民寒食節,椒漿頻奠陳香羹。
滿目荒涼已感嘆,更聽此語尤傷情。有明歲晚多節義,樵夫漁父甘遭烹。
島嶼最后昭英烈,頑廉懦立蠻婦貞。田橫從死五百皆壯士,吁嗟乎,五妃巾幗真堪旌。
綠鬢去骎骎,孤舟南極臨。
灘高挾風近,燭正入江深。
缺月行山鬼,飛霜照水禽。
彗長看漸短,喜慰厭兵心。
銀燭熒熒影動搖,乘鸞步月夜吹簫。
桃夭風送香羅襪,蘭夢時將入絳綃。
竹籜摧殘春茁筍,荷衣褪盡夏生苗。
巴歌敢擬華封祝,好與商瞿匹馬驕。
逢人先問浣花溪,萬里橋頭路向西。
錦水細浮紅葉下,雪山高壓白云低。
炊煙繞屋斜分竹,落雁將雛晚傍堤。
景物曾經離亂后,懸知當日是幽棲。
宣春小閣侍更衣,
生物趨功入細微。
愁里弄妝慵不覺,
東風先與約黃歸。
重重珠幕護窗紗。春思方佳。一種嬌慵如夢,微聞鶯語嘩。
丁香輕掩扣微差。綠云半側堆鴉。枕痕紅暈重,不敢見菱花。
昨夜嫦娥弄玉纖,
也應掐月作花鈿。
為嫌梅影太清瘦,
幾片飛來疏處填。
摩碣題名拜墓宮,一時哀感欲相通。
雌雄終見同根蒂,因果還須證色空。
紅粉叢殘憐地下,青衫涕淚遍江東。
當年遺恨憑君訴,說法歌臺恰姓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