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淳夏五求王先生墨戲梅竹二首 其二 竹
圖書閱罷獨高齋,
撰杖油然午蔭回。
楮穎從容侍函丈,
不妨閒引此君來。
圖書閱罷獨高齋,
撰杖油然午蔭回。
楮穎從容侍函丈,
不妨閒引此君來。
讀完書籍獨自坐在高敞的書齋,拄著拐杖在午間的樹蔭下悠然返回。紙和筆從容地侍奉在先生身旁,不妨趁閑請您來畫這竹子。
圖書:指書籍。
高齋:高敞的書齋。
撰杖:同“搌杖”,拄杖。
油然:悠然、閑適的樣子。
午蔭:中午時分的樹蔭。
楮穎:楮樹皮可制紙,穎指筆鋒,此處代指紙和筆。
函丈:原指講學者與聽講者的坐席距離,后用作對師長的尊稱。
此君:指竹子。典出《世說新語》,王子猷愛竹,稱“何可一日無此君”。
此詩作于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夏五月。作者向擅長墨戲(墨筆畫)的王先生求畫竹,詩中描繪了自己讀書、閑步后,以紙筆相邀的情景,反映了宋代文人以詩畫往來、雅集酬唱的風氣。
全詩通過讀書、閑步、侍筆等日常場景的白描,含蓄表達對王先生墨竹的期待,展現文人閑適雅致的生活情趣,語言平淡而韻味悠長,是宋代文人雅趣詩的典型之作。
飛瀑與云齊,云邊倒接溪。秋聲落河漢,日色映虹霓。石瀨晴沙淺,江潮雨岫低。琴中碧玉調,何似此凄凄。
□滴黃壚血未乾,洗牏猶憶跪江干。誰憐文隱□□□,滿樹棲烏不敢安。
新霽田園處,夕陽禾黍明。沙村平見水,深巷有鷗聲。
來日安榴花尚稀,壓墻丹實已垂垂。何時著我扁舟尾,滿袖西風信所之。
海內雖無事,朝中有諫書。大家猶未省,不敢候羊車。
帆影斜陽里。與蘆花、分風飛過,落星遺此。瓦老苔荒鐘鼓陋,斑剝,殘碑無幾。想此處、閱人多矣。天上白榆猶落去,況人間、一瞬浮花蕊。問五老,笑而已。仙翁當日曾揮麈。拍闌干、浩歌音響,振魚龍耳。九十馀年無人問,遺韻半江煙水。慨宇宙、風濤如許。安得六丁移此石,去橫身、作個中流砥。長唱罷,冥鴻起。
野人赤腳走官道,踏上鹽田看監灶。灶丁燒畬不煮海,萬井寒煙風浩浩。道旁老翁知是誰,手撥畬灰歸去遲。相逢舉手相勞問,自言生長升平時。寒鄉舊是煮鹽戶,出門咫尺無曠土。自從斥鹵變桑田,丁男始識農與圃。鹽場作田田有租,場中無鹽仍追呼。一田二稅互逼迫,十年兩役紛支吾。荒年百室如懸磬,年豐谷賤為農病。縣主場官交索租,孤兒寡婦罷奔命。今冬盡室輸官倉,明年枵腹春耕忙。新絲賣盡又新谷,空拳無計完秋糧。城中富人巧生殖,九分出錢十取息。嬌兒稚女相隨來,薄暮得錢朝雇役。得錢未煖便納官,歸來入室摧心肝。人生恩愛豈不重,踐土食毛良獨難。田家耕田食貴米,鹽戶無鹽啖清水。可憐半死白頭翁,回首升平如夢里。燒畬煮灰灰作鹽,持鹽易米堪養廉。殷勤致語道旁客,蓼蟲習苦不知甜。我聞老翁嗚咽語,咄嗟涕泣零如雨。九重天高喚不聞,老翁老翁徒自苦。
南裔開文運,東都諤諤身。息兵廷議直,志異物華珍。松雪明風操,煙波托隱淪。欲尋揚子宅,遺井接龍津。
月已中秋,菊還重九,夜久涼重。滿地清霜,半天白曉,孤唱聞耕壟。蕭蕭窗幾,依然琴硯,但覺鼠窺風動。悔生平、趍前猛甚,晚退卻成無勇。興衰更換,妍媸淆混,造物大相愚弄。二釁羞人,五交賈鬻,侯伯寧無種。而今此念,消除都盡,惟有故山歸夢。吾廬更、雙溪清遠,萬峰翠擁。
燕臺離思苦依依,滿目紅塵隔翠微。十載羅浮曾有約,不知何日得同歸。
三年求菽水,流落向人看。膂力風塵盡,衣裘雨雪寒。非君重騷賦,之子枉游盤。揮手此為別,依然行路難。
何事西王母,東來謁圣君。仙燈懸鳳髓,天馬照龍文。甜雪賺州貢,雕鐘?澤聞。一時行樂處,千古恨浮云。
此去蘇湖近,千秋見典刑。風流看帶印,青紫起談經。漁浦開官閣,嚴灘問草亭。壯游應不負,鰲釣掣滄溟。
素情忻晏游,碩人事永矢。上此萬仞山,復沿北溪水。顧瞻江海流,神去蒼茫里。后峰千里來,旁嶂兩川起。往昔窗中翠,今茲巔上視。佳哉是觀游,吾鄉亦信矣。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