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山翠屏峰題壁
高臥田疇自昔聞,
攀蘿捫葛一相存。
風霄已限樵蘇路,
只有蒼髯似隱君。
高臥田疇自昔聞,
攀蘿捫葛一相存。
風霄已限樵蘇路,
只有蒼髯似隱君。
早就聽聞有高人隱居在這田野山間,我攀著藤蘿、抓著葛蔓前來探訪。風雨霜雪已阻斷了打柴人的路,只有那蒼松翠柏好似隱居的君子。
高臥:隱居。田疇:田地、田野。
攀蘿捫葛:攀援著藤蘿。捫,摸。相存:看望、探訪。
風霄:指風雨霜雪等惡劣天氣。樵蘇:打柴割草。
蒼髯:指蒼松翠柏,因其枝葉如胡須狀。隱君:隱居的君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游歷盤山時,聽聞有高人隱居于此,便前往探尋。當時社會或許存在一些人不滿現實而選擇隱居,詩人對這種隱居生活心生向往,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隱居者的崇敬與向往。其突出特點是通過描寫探訪過程和環境,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隱居文化的關注和獨特情感。
奇峰列嶂渡江來,曲澗流花古未開。才聽松聲連梵唄,忽看云氣隱樓臺。三關直上雙行壁,四水初逢一渡杯。過得石梁懷抱盡,此身真不到塵埃。
小徑無媒生土花,一橋一水一人家。隔籬話道今年好,婆子引孫來看麻。
揮毫曾記昔年游,每愛幽葩傍素秋。可是水仙遺骨骼,只隨煙月伴滄洲。江山識面扁舟客,天地無心老釣裘。我亦分明湖海士,輕紅留照木蘭舟。
滿道清陰綠樹遮,肩輿坐我勝乘車。僧頭似雪逢應晚,山價如金欲敢奢。一榻此堂真有否,百年吾道果非邪。不須更索行窩記,擊壤歌中日未斜。
文字粗能飲,圣賢時復中。林間十二子,賓主自清風。
泰山雞鳴始見日,羅浮夜半踆烏出。南溟自是陽明谷,十日所浴光洋溢。三足欲棲上下枝,天雞驚起黑如漆。珊瑚之樹即扶桑,曜靈家在鮫人室。牂牁大洋咫尺間,蓬萊一股何曾失。未暾峰峰見東君,六螭先指浮山云。金光直射散飛電,火輪千里燒氤氳。玄黃雞子連珠似,五色鴻蒙分不分。羅山勢與浮山并,見日有臺當絕頂。泰山日觀高不如,俯視朱天最空迥。臺風每苦扶搖多,吹倒鐵橋墮青冥。重造飛亭今有誰,惠陽太守才天挺。郁儀日日朝朱明,君為東道有馀情。導引重輪勤夙夜,寅賓兩珥竭神明。昧爽滄涼好晞發,日華吐納變金骨。羲和為爾再中天,不使白駒過倏忽。云衣霓裳日往來,文章更與炎精發。
洗盡鉛華凈潔貧,嫁衣莫說為他人。絕憐父母窮相守,不為金多賤卻身。
石似當空立,巖疑急就成。雨花山廟濕,雷樹羽宮晴。絕壁洪荒在,陰疇晦朔并。古潭龍夜語,徐戛應泉聲。
芍藥叢開耀紫微,萬年枝折露華稀。竹盈錦戶羊何往,花插香鬟蝶遠飛。丹的似嘗當疾避,韣弓無自與禖祈。瑤階月皎空延佇,濯魄冰壺不忍歸。
一官何必較炎涼,大業千秋獨擅場。廬岳欲傾彭蠡涸,巋然君自魯靈光。
堂上織流黃,堂前看月光。羞見天孫度,低頭入洞房。
記得當年年少時,蘭湯浴罷試新衣。三三五五垂楊底,守定龍舟看不歸。
春來秋去誰相憶,多少離憂。怕上心頭。為誰珍重護風流。夜闌無限傷心事,風也颼颼。雨也颼颼。待到明朝恐未休。樺燭燒殘余香罷,枕簟涼生。多少心情。隔院砧聲夢不成。那堪窗外三更雨,淅瀝凄清。點滴分明。似問人間醉耶醒。
此峰何代得僧名,翹首徒深仰止情。月上一輪雖見相,泉驅萬壑不聞聲。影分紫玉低群岳,勢入丹霄控太清。為問何人窺絕頂,山根時有白云生。
垂楊不用挽春愁,一臥重幃便到秋。亂絮無風猶棄我,從知秋到更難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