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茅山張達道二首
茅岫藏清隱,詩仙秀格春。道真淵有妙,素守峻能循。鶴舉秋聲遠,詩成句法新。遙知游詠樂,下筆更如神。
好笑曹功顯,山林過幾春。世緣猶積壓,塵網復因循。踵息綿如在,顛毛雪更新。歲華行八十,泉石正馳神。
茅岫藏清隱,詩仙秀格春。道真淵有妙,素守峻能循。鶴舉秋聲遠,詩成句法新。遙知游詠樂,下筆更如神。
好笑曹功顯,山林過幾春。世緣猶積壓,塵網復因循。踵息綿如在,顛毛雪更新。歲華行八十,泉石正馳神。
茅山的峰巒藏著清幽的隱士,詩仙般的您品格如春日般美好。道的真諦深邃而奇妙,您堅守素志嚴格遵循。仙鶴高飛秋聲傳得很遠,您詩作寫成句法新穎。遙想您游賞吟詠的快樂,下筆更是如有神助。可笑那曹功顯,在山林中度過了幾個春天。世間的緣分還積壓在心頭,仍在塵世的羅網中因循度日。呼吸綿長仿佛還在,頭頂毛發卻像雪一樣更白了。歲月已近八十,面對泉石正心馳神往。
茅岫:茅山的峰巒。
秀格:美好的品格。
道真:道的真諦。
素守:平素的操守。
踵息:道家的一種呼吸方法,這里指深長的呼吸。
顛毛:頭頂的毛發。
歲華:歲月。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與張達道有交往,看到張達道在茅山隱居的生活狀態,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著塵世紛擾,而茅山的隱居生活顯得格外寧靜超脫。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達道的隱居生活和詩才,批判曹功顯的世俗羈絆。其特點是意象運用巧妙,對比鮮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美玉韞荊璞,三獻泣卞和。寧戚扣牛角,中夜猶商哥。古來不遇士,蹭蹬良亦多。百年水上漚,萬事風中花。且復對尊酒,不飲當如何。
冉冉輕雷止復行,鳳池清夏半陰晴。漸看西日籠花氣,誰放南風作雨聲。融入塹沙將拂燕,密侵宮柳益沾鶯。晚來一赴薇郎約,匹馬沖泥遠興生。
絕頂層標出半天,千山宮宇翠微連。云飛百粵滄波外,鳥度千峰夕照邊。平遠臺空秋佩冷,毗盧閣靜夜燈懸。屠龍射鱔今何在,蔓草荒陵幾度煙。
超佛越祖透真空,也與溈山說夢同。面貌眼睛鼻孔里,大千沙界一漚中。
晚風緩步水云村,景物無端役客魂。霧擁碧岑螺髻濕,風生滄海雪花翻。湄州漁艇初歸浦,禧水人家半掩門。獨倚長松吟未就,梨花疏雨送黃昏。
耆舊凋零尚秀巖,可堪華表揭新銜。甘泉頌就拋荷橐,寶苑方收入枕函。宿昔山人來少室,暮年太史滯周南。嗟余去速公歸晚,不得埋腰立雪參。獲麟以后更休論,化鶴而歸亦浪言。過眼忽看遺老傳,終身不及長公門。山房惜未從公擇,書局聞曾擬道原。六合茫茫千載遠,些成無路可招魂。
秋近清波荷葉圓,葉陰疏處見青天。偶臨湖坐得佳樹,欲傍花行無小船。林院鶴歸山色外,水亭人去夕陽前。深知碧玉壺中樂,一笑臨風揖地仙。
去城懸九里,夾地出雙溪。傍水編茅屋,移花近藥畦。長年無客到,終日有猿啼。利路何須問,閒身盡可棲。
雙旌搖曳薊門東,易水飛花撲亂紅。國憲久傳中執法,家聲重睹右扶風。交河壁壘巡行近,渤海樓船控制雄。屈指循良推第一,徵書晨出未央宮。
安眠飽食更何求,只欠云腴茗一甌。龍鳳不須誇北苑,槍旗且與試中州。
馨德潛丘壑,春風是往還。新從眾香國,移種洞庭山。孤韻真無對,千花夐莫攀。騷經吾欲續,譜入芷蘅間。
蕭條門巷枕丘墟,舊日風流王謝居。燕子也知人事改,夕陽相對幾欷歔。
贊皇太尉有新題,不減吳江與會稽。最憶秋山霜月夜,卷蘆一曲醉如泥。
秋夜忽已涼,風葉何蕭騷。露坐不知久,月掛梧桐梢。
過此即大江,峽亦終于此。前途豈不夷,未達一間耳。辟入大都城,而門不容軌。虎方錯其牙,黃牛喘未已。舟進卻湍中,如狼疐其尾。當其險夷交,跳伏正相踦。回首黃陵沒,此身才出匭。不知何心魂,禁此七百里。夢者入鐵圍,醒猶忘在幾。賴茲歷奇奧,得悟垂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