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感興十二首 其四
牙旗雙引海中天,列宿通宵向水懸。
佛國魚龍朝漢節,祆祠風雨記唐年。
莓苔暑掛鮫人屋,玳瑁秋生賈客船。
地下甘陳無問者,爭傳奉使得張騫。
牙旗雙引海中天,列宿通宵向水懸。
佛國魚龍朝漢節,祆祠風雨記唐年。
莓苔暑掛鮫人屋,玳瑁秋生賈客船。
地下甘陳無問者,爭傳奉使得張騫。
雙牙旗引領著在海中天際前行,星辰整夜像懸掛在水面。佛國的魚龍朝拜漢使的符節,祆祠的風雨銘記著唐朝的歲月。暑熱時莓苔掛在鮫人居住之處,秋季玳瑁出現在商人船上。地下的甘延壽和陳湯無人問津,人們爭相傳頌奉使的人像張騫。
牙旗:將帥所建的大旗,竿上以象牙為飾。
列宿:眾星宿。
佛國:信奉佛教的國家。
祆祠:祆教祭祀的場所,祆教是古代波斯的宗教。
鮫人屋:傳說中鮫人居住的地方,鮫人是神話中的人魚。
玳瑁:一種海洋生物,其殼可做裝飾品。
甘陳:指甘延壽和陳湯,西漢將領,曾遠征康居,擊殺匈奴郅支單于。
張騫:西漢外交家,曾兩次出使西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海上出使或航行時所作。當時可能中外交流頻繁,海上貿易發達,詩人目睹了海上的異域風光和獨特文化,由此引發創作靈感。
這首詩主旨在于展現海上航行的獨特見聞和歷史文化的傳承。其特點是意象豐富、意境宏大,用典巧妙。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為研究當時的海上交流和詩人的創作風格提供了一定的資料。
昔我初來處,舟從外塹迂。
廚娘炊犢糞,蜑女鬻螺珠。
日落風沙舞,鄉偏氣候殊。
他年誇遠客,瀛海有珊瑚。
高樓飛步勢層層,夏木陰陰暑不生。地接東南三楚界,星分翼井兩甌屏。尉佗碑在莓苔古,偽漢江流日夜聲。為問伯圖今壯否,夕陽滿地野煙騰。
崚嶒高閣與云浮,幾度憑欄對白鷗。梧樹朝陽棲鳳館,桃花春水化龍洲。地連百粵千峰出,天入三江萬里流。芳草東風無限意,不堪回首仲宣樓。
我頭未白心先老,
吐出精誠為君禱。
若無歸計似陶潛,
學取蕭生抱關好。
重作蘇門行,小作蘇門住。
西風昨夜來,不辨泉與樹。
晨興益蕭爽,頓爾慊心素。
淡淡浮云盡,渺渺飛鴻度。
牽牛寒有花,葭菼晴多露。
境勝理自浹,心賞目皆寓。
尚覺腰組煩,未遂垂竿趣。
何處鳳鸞音,徒然謝高步。
粲粲江南萬玉妃,
隨宜領覽到斜暉。
一枝縞色分明好,
自是行人折贈稀。
不識三君與八關,平生所敬獨肱蟠。
扶犁甘雨祥風里,占籍廉泉讓水間。
聊伴漁翁歌欸乃,且饒犬子賦孱顏。
村深隱隱聞簫鼓,知是田家賽社還。
暫駐金陵蹕,乘時更北轅。
六軍思電擊,萬騎聳云屯。
運協中天數,人欣太祖孫。
重恢文武境,披莽立乾坤。
長夜山窗面面開,
江湖前后思悠哉。
當窗試與然高燭,
要看魚龍啖影來。
齒頰添香生酒暈,
檳榔古賁佐扶留。
青青盛向金柈小,
拾翠佳人減卻愁。
弊廬托窮巷,曾無長者車。
歸時宵輒分,未嘗得燕居。
昨者犯小極,繩床理破書。
返林風策策,蹈此窗紙虛。
何時秋已深,起視庭葉疏。
食貧寒每早,四壁嗟相如。
賣賦今亦無,俯仰隨群狙。
始安江岸側,有婦行隨夫。擔持畚與鍤,一身多泥涂。
我行時借問,夫言婦已嘆。烽堠設何為,使我連村困。
前夜吏到舍,叱喝府帖下。一丁出百磚,十戶供萬瓦。
典盡兒女衣,稍具磚瓦資。更驅自轉運,營造不待時。
嗟我生為農,舍業從墁工。田秧雖得插,廢棄如枯葑。
秧枯即絕食,餓死行可必。誰言兵衛民,我死彼卻逸。
瘦妻何攣攣,甘與同罹患。猶勝有獨在,忍餓為寡鰥。
此邦雖邊鄙,同是天赤子。樂歲有災兇,皇天那知此。
國家久承平,軍劇豈宜輕。愿告守土吏,勿使民恨兵。
揖讓群峰勢,容予一壑謀。
有身從海角,無夢望刀頭。
貧賤悲生事,山川接壯游。
英雄留戰地,沙樹落殘秋。
人生遇坎與乘流,入則藏脩出則游。
風順鹍鵬須擊海,時來蟋蟀自吟秋。
教經已勝金籯贈,遺錦慚無玉案酬。
著腳蘭臺自今始,懸知下筆不能休。
四海聲名揚道州,亭亭心干凜高秋。
耳孫自是千人杰,骨相當為萬里侯。
春入草堂清夢透,名登桂籍暗香浮。
錦囊正恨新詩少,說與奚奴取次收。
招攜過古寺,覽眺惜流陰。
佛吐金光色,人多白雪吟。
勸酬耽旨酒,操弄藉孤琴。
榕樹年年綠,祇花不可尋。
煽艷三風如此膴,濡輪曳尾胡為乎。
三英秀豈留朝菌,十里山聊遠蟪蛄。
天已喪文悲鳳鳳,人皆集菀忍烏烏。
浮湘特吊蓉裳客,鶗鴂先鳴鵩止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