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壁偶題三首 其一
累累驛門堠,杳杳寺樓鐘。
葉落樹陰薄,云生山崦重。
交親窮未棄,父子老相從。
惟待新粳熟,高眠聽夜舂。
累累驛門堠,杳杳寺樓鐘。
葉落樹陰薄,云生山崦重。
交親窮未棄,父子老相從。
惟待新粳熟,高眠聽夜舂。
驛門前的土堆一個連著一個,遠處寺廟樓上傳來悠遠的鐘聲。樹葉飄落,樹的陰影變得稀疏;云霧在山坳間涌起,山巒顯得更加凝重。親友們在我窮困時也沒有拋棄我,父子倆年老相伴。只等著新稻谷成熟,就能安穩地高臥,聽著夜間舂米的聲音。
累累:一個連著一個,形容數量多。
堠(hòu):古時官道旁每隔一段距離堆砌的土堆,作為標記。
杳杳:形容聲音悠遠。
崦(yān):山坳。
交親:親友。
新粳(jīng):新的粳稻。
夜舂(chōng):夜間舂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一種生活并不富裕的狀態。可能是在旅途之中,于驛站壁上偶題此詩,表達對親友的感恩和對安穩生活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在困境中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平淡生活的追求。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真摯,以質樸的語言展現出生活的美好。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細致的觀察和獨特的感悟。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吳興老釋子,野雪蓋精廬。
詩名徒自振,道心長晏如。
想茲棲禪夜,見月東峰初。
鳴鐘驚巖壑,焚香滿空虛。
叨慕端成舊,未識豈為疏。
愿以碧云思,方君怨別余。
茂苑文華地,流水古僧居。
何當一游詠,倚閣吟躊躇。
宿雨冒空山,空城響秋葉。
沉沉暮色至,凄凄涼氣入。
蕭條林表散,的礫荷上集。
夜霧著衣重,新苔侵履濕。
遇茲端憂日,賴與嘉賓接。
結茅種杏在云端,
掃雪焚香宿石壇。
靈祇不許世人到,
忽作雷風登嶺難。
復寄滿瓢去,定見空瓢來。
若不打瓢破,終當費酒材。
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
應瀉山瓢里,還寄此瓢來。
兀兀山行無處歸,
山中猛虎識棕衣。
俗客欲尋應不遇,
云溪道士見猶稀。
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余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吏散門閣掩,鳥鳴山郡中。
遠念長江別,俯覺座隅空。
舟泊南池雨,簟卷北樓風。
并罷芳樽燕,為愴昨時同。
林院生夜色,西廊上紗燈。
時憶長松下,獨坐一山僧。
此瓢今已到,
山瓢知已空。
且飲寒塘水,
遙將回也同。
秋草生庭白露時,
故園諸弟益相思。
盡日高齋無一事,
芭蕉葉上獨題詩。
獻歲抱深惻,僑居念歸緣。
常患親愛離,始覺世務牽。
少事河陽府,晚守淮南壖。
平生幾會散,已及蹉跎年。
昨日罷符竹,家貧遂留連。
部曲多已去,車馬不復全。
閑將酒為偶,默以道自詮。
聽松南巖寺,見月西澗泉。
為政無異術,當責豈望遷。
終理來時裝,歸鑿杜陵田。
寢扉臨碧澗,晨起澹忘情。
空林細雨至,圓文遍水生。
永日無余事,山中伐木聲。
知子塵喧久,暫可散煩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