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福寺二首 其一
二十馀年不入山,重來疑是夢魂間。
薰爐已冷燈猶在,經卷才收磬自閑。
寂寂禪關人罕到,茫茫人世事多艱。
朅來細說無生話,穩坐蒲團不忍還。
二十馀年不入山,重來疑是夢魂間。
薰爐已冷燈猶在,經卷才收磬自閑。
寂寂禪關人罕到,茫茫人世事多艱。
朅來細說無生話,穩坐蒲團不忍還。
二十多年沒有進山了,再次來到這里懷疑自己是在夢境之中。香爐里的香已經燃盡變冷,只有燈火還亮著,經卷剛剛收起來,磬聲也悠閑地停止了。禪關寂靜,很少有人到來,茫茫人世間的事情多艱難。我前來和僧人細細談論著無生的佛法,穩穩地坐在蒲團上,都不忍心回去了。
薰爐:香爐。
磬:佛寺中召集僧眾的鳴器或缽形的打擊樂器。
禪關:指寺院。
朅來:前來。
無生話:指佛法中關于無生的教義。無生,佛教語,謂沒有生滅,不生不滅。
蒲團:用蒲草編成的圓形坐具,僧人坐禪及跪拜時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二十馀年不入山”可推測,詩人時隔多年后重游永福寺。可能當時社會動蕩,世事艱難,詩人在塵世中歷經坎坷,重游寺廟時,被寺廟的寧靜和佛法所觸動,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塵世的感慨和對佛法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將寫景與抒情相結合,以寺廟的清幽反襯塵世的紛擾。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在特定心境下的情感抒發,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都人共喜太師回,比戶爭迎不得催。正值土樓灘水淺,大家出手挽船來。
此都號文士,浮躁多不實。盛名如賴襄,語助未究悉。黎公昔在茲,求士惟恐失。芝山歲再會,賦詠積篇帙。求其粗可者,百十未得一。善吾有長尾,后起實美質。吟詩輒曉意,作字且秀潔。墨江望之夜,煙水上滿月。管弦喧我醉,詰論忘筆舌。如渠齒方稚,才氣已奔軼。前賢那足畏,好自奮今日。歸來得惆悵,嗜此誠癡絕。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只接群迷。尋常邪見及提攜。方便指歸實際。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圓光一顆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百萬南征幾馬歸,叛亡如猬亦何悲。賓擒敵國諸戎主,更遣權兵過在誰。
颯颯驚飆搖繡戶。楚雨巫云,吹散無憑據。夢重不知春色暮,起看花片零如雨。霧閣云窗深幾許。一晌貪歡,忘卻愁來路。不道佳期期已誤,嫌人青鳥紛紛鶩。
昔聞徵君在天目,松間結巢成久留。南榮北郭井里近,西枝東柯村谷幽。蕙帳眠深翠露落,石泉釀熟緗花浮。擬借丹梯到高處,枳勾桐乳非吾求。
望西南之柱,插開翠,一峰寒。盡泄霧噴云,撐霆拄月,氣壓群山。神仙。舊家洞府,但金堂、玉室畫中看。苔壁空留陳跡,碧桃何處驂鸞。兵余城郭半凋殘。制錦古來難。喜村落風煙,桑麻雨露,依舊平安。興亡視今猶昔,問漁樵、何處笑談間。斜倚西風無語,夕陽煙樹空閑。
明公從小便超群,佳句流傳繼碧云。問道別來諸念息,定將何法退魔軍。
老樹頹崖石,輕舠拂渚磯。水花含晚凈,沙鳥近人飛。涼吹還欹帽,晴云欲染衣。何由添入我,吟倚對斜暉。
元龍何事獨棲遲,散發狂歌返翠微。白石未忘松桂隱,青山遙待薜蘿衣。春寒雨雪連瓜步,夜色星河傍海沂。時憶燕城攜手客,登樓回望五云飛。
拜新月,拜月愿月圓。新月有圓時,人別何時見。
年年春暮客天涯,愁見東風飏柳花。自嘆身如梁上燕,營巢長傍別人家。
半殼含潮帶靨香。雙螯嚼雪迸臍黃。蘆花洲渚夜來霜。短棹秋江清到底,長頭春甕醉為鄉。風流不枉與詩嘗。
黼黻其文,金玉其相。永壽于萬,合德無疆。福緒祥源,厥后克昌。天維格斯,祚我圣皇。
東田小籍選新聲,歌吹胡琴色色精。客少有時全不用,天然水竹湛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