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南山諸勝 方圓庵
地方不中矩,
天圓不中規。
方圓庵里叟,
高趣有誰知。
地方不中矩,
天圓不中規。
方圓庵里叟,
高趣有誰知。
大地的形狀并不完全符合矩尺的標準,天空的輪廓也不完全契合圓規的形狀。在這方圓庵中的老者,他高雅的情趣又有誰能知曉呢?
中(zhòng):符合。矩:畫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規:畫圓的工具。
叟:老者。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游覽南山,來到方圓庵,見到庵中老者,被其高雅情趣所感染,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求世俗規矩的風氣,而詩人欣賞老者超脫的高趣。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庵中老者的高雅情趣。其突出特點是借天地方圓的自然現象來襯托人物,以小見大。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和對超脫境界的追求。
不遇龍蛇有屈伸,悲秋可忍更傷春。唐虞回首封比屋,孔孟樂天非旅人。清世獨來真自笑,黑頭何處不堪貧。靴洲五百年來水,誰照逍遙七尺身。
霏霏細雨勒梅黃,一望春容十斷腸。平蕪古柳青青遍,獨使潘郎兩鬢霜。
撇他螺黛與鉛華,愛渴惟消一碗茶。檀板且教歌梵字,羅衣權剪作袈裟。心如止水堪容月,身似寒株也著花。摩頂幾回親記取,生生世世法王家。
一宵迎送漏偏遙,雞黍鄰家每見招。鐘度樓臺風浩浩,星移銀漢夜寥寥。詩成臥后頻支枕,酒盡燈前欲棄瓢。拂拭塵書入新節,東南初日上山腰。
杜曲傳千載,韋經守一窗。徽聲馳北戒,新命佐南邦。視篆垂朱紱,飛書出皂幢。群峰浮鹿洞,九派接龍江。日下華辀發,風前疊鼓韸。臨岐何所道,珍重錦韜杠。
邊草蕭條塞雁飛,征人南望淚沾衣。黃塵滿面長須戰,白發生頭未得歸。
與君陟巘踏春泥,邂逅紅梅得一枝。失卻孤山風露格,卻成卯酒醉冰肌。
白祠陸墓兩堂堂,曾共先生過大江。三萬里程朝北闕,一衣帶水憶東洋。細搜殘碣攀荒壟,縱論華章到盛唐。聞道欲來重聚首,海天遙望感茫茫。
一曲驪歌去惘然,珊瑚洲畔惜離筵。渾無寶玉歸清橐,祇有琴書擁畫船。民樸也知生愛戴,僧閒猶自感周旋。他時不禁遐思處,花弄晴春月滿天。
那有埋憂地。好家居、纖兒撞壞,他人酣睡。過雨空巢漂搖也,可奈刁調聒耳。予尾亂、翛翛猶理。偌大刀輪諸天轉,更修羅、暗換人間世。寧郁郁,久居此。玉虬叫月銀軿逝。挾雙鸞、吹簫歸去,步虛聲里。汗漫盧敖原有約,抗手若人來矣。恒沙劫、我聞如是。待挽龍湫千尺瀑,注愁腸、和淚為云水。澆下界,漫塵起。
綠塘深漲雨,紅芰靜舒花。臥上三竿日,晴喧兩部蛙。老饕猶善飯,水厄怯逢茶。擬到新池畔,來尋謝客家。登高能共賦,好雨故催詩。階草臥青軟,畦苗垂綠滋。夏深飛燕靜,秋近候蟲知。寄語耽吟客,可無新句為。
小郵吹喚雞號急,束燎熒熒石路彎。殘月到巖猶帶樹,遙空如水欲浮山。鑾聲已走邊聲馬,林影仍棲露影鷴。本為仆夫謝煩暑,遠懷無限曉行間。
暫爾無推擇,居然一隱淪。才高應不賤,祿厚豈長貧。緩帶聞羊祐,投壺識祭遵。他年傳儒將,君肯后斯人。
賭勝欣然共適情,日長無事倚楸枰。異香縹緲非人世,玉樹前頭落子聲。
聞有山巖即去尋,亦躋云外入松陰。雖然未是洞中境,且異人間名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