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漫書 其一
耳目與口鼻,不思何錄錄。茍能得其養,心亦即快足。
四者彼何知,惟心實有欲。所以養心者,必先此四族。
愚奢厚自奉,反以滋垢黷。一鳥能遺音,豈必奏絲竹。
一花可慰眼,豈必陳綺縠。誦詩味芬芳,聞香氣清淑。
領略信靡窮,我亦能我慉。
耳目與口鼻,不思何錄錄。茍能得其養,心亦即快足。
四者彼何知,惟心實有欲。所以養心者,必先此四族。
愚奢厚自奉,反以滋垢黷。一鳥能遺音,豈必奏絲竹。
一花可慰眼,豈必陳綺縠。誦詩味芬芳,聞香氣清淑。
領略信靡窮,我亦能我慉。
耳朵、眼睛、鼻子和嘴巴,如果不思考為何如此忙碌。如果能好好養護它們,內心也會感到滿足快樂。這四者本身能知道什么呢?只有內心才真正有欲望。所以要修養心性,必須先養護這四種感官。愚昧的人過度奢侈地奉養自己,反而增添了污垢與渾濁。一只鳥的鳴叫就能留下清響,何必一定要彈奏樂器?一朵花就可以安慰眼睛,何必一定要陳列華麗的絲織品?誦讀詩歌能品味其中的芬芳,聞取香氣能感受清新美好。領悟的樂趣實在無窮無盡,我也能讓自己感到滿足。
錄錄:同“碌碌”,忙碌的樣子。
茍:如果。
四族:指耳目口鼻四種感官。
滋垢黷(gòu dú):增添污垢與渾濁。
絲竹:弦樂器與竹管樂器,代指音樂。
綺縠(qǐ hú):華麗的絲織品。
慉(xù):滿足。
此詩為詩人病愈后隨筆所寫。病中與病后對生活的觀察與反思,促使其從感官與心性的關系切入,探討如何通過簡樸的生活方式修養心性,反映了文人病后對生命本質的哲思。
全詩圍繞“養心需先養四感”展開,批判奢侈縱欲,提倡以自然雅趣自足,語言平實而哲理深刻,展現了病后詩人對生活本質的通透理解,是宋代文人注重心性修養的典型體現。
萬里江窮處,名山勢特驕。
天空僧影小,塔峻客魂搖。
鬼誤梅詢足,虹無道士橋。
望塵凝恨甚,況值月明宵。
海內文章杰,朝廷亮直聞。黃瓊起處士,子夏遽修文。
貝錦生遷怒,江湖久離群。傷心王佐略,不得致華勛。
今日臨風淚,蕭蕭似綆縻。空懷徐稚絮,誰立鄭玄碑。
無力酬推轂,平時憤抵巇。何人令枉狀,路粹豈能為。
齊魯諸儒讓石家,
趨歸先下里門車。
五云驛近芙蓉嶂,
何限庭前玉樹花。
逋寇多年快剪除,
風清塞北已回車。
遙知念切馳相慰,
驛騎南歸賜捷書。
明駝疾。咸陽古道西風急。西風急。連天衰草,四無人跡。
解鞍下騎聊休息。擁裘閑話家山隔。家山隔。天涯夢見,翠樓春色。
吾衰矣,須富貴何時?富貴是危機。暫忘設醴抽身去,未曾得米棄官歸。穆先生,陶縣令,是吾師。
待葺個、園兒名佚老。更作個、亭兒名亦好。閑飲酒,醉吟詩。
千年田換八百主,一人口插幾張匙?休休休,更說甚,是和非!
鳳九員外古之狂,生友死友醉忽忘。
少年殺賊桐樹岡,賊平棄刃歸故鄉。
故鄉犖確文山陽,日星在上分光芒。
古樸拙塞為文章,有司苦以繩尺量。
行年七十身且強,山行百里攜糇糧,閑來覓醉如渴羌。
席地賞殘紅。少駐孤蓬。一春不奈雨和風。雨自無情風有恨,花片西東。
云澹遠峰濃。綠遍高桐。神仙知在此山中。萬古消凝多少事,目盡晴空。
廉纖細雨濕苔文,
古寺幽深鎖碧云。
鎮日歡呼情未已,
隔窗誰遣暮鐘聞。
才短官慵,命奇人棄,年年故里來還。
記往歲、蓮塘送我,遠赴荊蠻。
莫道風情似舊,青鏡里、綠鬢新斑。
佳人怪,把盞為我,微斂眉山。
從來嗣宗高韻,獨見賞,青云夐絕塵間。
謾回首、平生醉語,一夢驚殘。
莫笑移花種柳,應備辦、投老同閑。
縱枯槁,松檜耐得霜寒。
青山影里人家少,綠樹陰中石徑微。偶出洞門回首望,白云何處有柴扉。
谷靜山深樹幾叢,溪邊白石可青筇。詩中此景多相似,只恐詩家是畫工。
文章正氣挾風霜,
莫恨當年宰相盲。
假使蛾眉能愛士,
千秋誰識駱賓王。
吟壺天小。引飛翠園亭,窺弄清曉。仙夢隔蓬瀛,莽天涯、萋萋芳草。
柯棋殘世,任轉徙、客游人老。幽悄。閉軟紅、自理孤抱。
新詞井邊唱遍,占風流、江山故藻。壞色朝衣,換著羊裘茸帽。
幕茗圍香,榻燈溫笑。萬緣能傲。苔徑埽。停車載酒重到。
嶺南丘壑石翁家,
霄漢功名老去賒。
何事鶴書招不起,
白云深處飽松花。
夜半微風到玉床,碧紗疏影度柔香。可曾移入深宮去,虢國夫人愛淡妝。
碧闌人倚欲忘愁,露重三更旖旎流。說與街頭賣花者,不須長結素馨毬。
漫把瓊姿傍翠鈿,著于微月更堪憐。如何共對閒無語,怪得時人喚白禪。
花氣當簾未寂岑,客邊無夢夜沉沉。不須結實成涼藥,已解平生郁結心。
素心原不上胭脂,不及春風卻贈誰。香膩重門關不住,幾曾輕許外人窺。
殘霧泠泠過短垣,曉風吹不散香溫。分明昨夜天孫女,剪落春綾帶粉痕。